修谱序集

萧汉五郎邵祁萧氏再续族谱自序一

谱牒之修,上治祖祢,旁治昆弟,下治子孙,家之要典也。或谓为之必待能者,七谓尤必待年。年不当修,虽有能者不修;年苟当修,纵无能者亦修。

萧氏先祖历朝宦谱引

忠曰:世之人无不誇其祖先,仕宦予以誇者非也,然忘其官绩而实之不录者亦非,盖表扬先德启后人,胥于是焉。

江西省余干县社庚乡梅畬萧氏宗谱萧氏统宗源流序

予考诸史传而得萧之所为姓焉,昔契为唐虞司徒,后为商;周伐商,封微子于宋。宋之别氏者为孔,别封者为(萧)。春秋时,楚子并萧,其支属散楚淮泗间。至秦汉,为沛掾者(萧)何,佐汉有天下,封酂侯。

乾隆二十年(1755)萧氏族谱原序

常常思索天地之浩大,每有气运交会于其中;古今虽有不同,却都因史籍而得以贯通。横跨古今,阅读今日、回顾往昔,如同一脉相承。尤其在提到祖先与宗族之事时,岂能忽略追溯远祖、启示后人的重要举措呢?

大清嘉庆八年萧氏续修族志续希烈公居蜀重修谱序

选择适宜的地方居住,百年乔木,每一代都涌现出优秀的后代,至今已经繁衍了好几代。他的祖父亮彩公担心宗族枝繁叶茂,时间久远后,恐怕会忘记自己的根源。于是,在雍正癸卯年回老家抄录老谱,并续编在川萧氏族属。这种追溯本源,团结宗族的情意确实深切。

清康熙十三年萧氏续修族志老譜班序戶籍原引

我们萧氏原本居住在江右(今江西)。始祖服公生有七个儿子,第五个名叫㵵,第六个名叫濱,与侄子国器三人奉命一同前往新化的石牛潭建立社邑。此后,子孙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一部分住在沙江;濱的后人住在辇溪;国器的后人住在龙溪。子孙繁多,分散各地居住。

天启二年(1622)萧氏续修族志序2

我一生没有多少机巧,只是一心行善:乐于施舍,喜欢平息争端,调解纠纷,总是小心翼翼地处理各种事情。即便到公堂上去,也没有依靠过任何人,案件记录上也未曾挂上我的名字,这都是仰赖先辈的德行暗中引导的结果。我有四个儿子十一个孙子,他们也能继承家声。

天启二年(1622)萧氏续修族志序

山脉起源于昆仑,水脉发端于星宿,经线东西延伸,纬线南北纵横,环绕形成了天地间的格局。在这一大布局之内,有一个最终的结果。自古以来,姓氏分封,宗族分支繁衍,而追溯其源头,不就像山之根在昆仑,水之源在星宿吗?

光绪四年(1878年)枧田马家桥萧氏续修族谱续修跋3

因为常常看到世人总是攀附官宦人家,附会名人贤士,说我们的祖先就是某位高官或分属于某位宰相的后代,将这些作为家族荣耀的象征,却不知道这样做已经让先人的灵魂在地下感到羞愧了。像崇韬拜祭令公的墓,或者狄青拒绝梁国相图的故事,说明帝王崛起并不一定依赖于世代相传的权力;英雄豪杰的出现也不必遵循前人的足迹。读书人只需看他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无需引用久远的例子来证明,大家都说这是对的。

光绪四年(1878年)枧田马家桥萧氏续修族谱续修跋2

昔日孔子整理古籍时,选择了从唐尧和虞舜的时代作为起点。这并不是说文献记载的历史是从唐虞时代开始的;而是说,在孔子整理的文献中,以唐虞为起点进行记录。同样的道理,我们家族的历史并非始于仕彬公,但在修订家谱时却以仕彬公作为起点,这就是修订家谱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