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老譜班序戶籍原引
宋熙甯年間,章惇甫開梅地建邑新化,命徙天下巨族以實梅城。
我蕭氏原居江右。始祖服公生七子,第五諱㵵,第六諱濱,與侄國器三人奉命同適新化石牛潭立社。自後,居沙江;濱居輦溪;國器居龍溪。子姓繁眾,分居星散。
我益鳳祖濱公之九世孫也,自輦溪徙居仙姑寨立業,復遷桃林。
生子萬二,萬二公生三子:文淸、文彬、文與。我文淸公遷立屋垣庚山甲向,至今稱爲老屋場。及明洪武八年册立戸籍,而我文淸公戶名喜卽於嘉靖二十七年撥六甲。迨本朝康熙五年丙午岁,奉例拨同五甲與 彬房黑保合戸應差。
憶始祖一派自宋而元而明而清,历年久遠,譜牒殘缺,子姓繁衍易致紊亂。故我祖德及諸父老築修家乘以聯宗誼。
其譜中班次五世一提,相傳二十字以為班次之名曰:繼志政源底,朝廷承奉宗,永希邦國定,世際道亨通。
班次既列,昭穆直定,使後之崩孫庶得以尊尊焉,親親焉,時焉若網在,网有條不禁以不垂家範云尔。
清康熙十三年甲寅成孟冬月吉旦
二十一世孫庠生宗化敷藻氏敬讚
简体:
老谱班序户籍原引
宋熙宁年间,章惇甫开梅地建邑新化,命徙天下巨族以实梅城。
我萧氏原居江右。始祖服公生七子,第五讳㵵,第六讳滨,与侄国器三人奉命同适新化石牛潭立社。自后,居沙江;滨居辇溪;国器居龙溪。子姓繁众,分居星散。
我益凤祖滨公之九世孙也,自辇溪徙居仙姑寨立业,复迁桃林。
生子万二,万二公生三子:文淸、文彬、文与。我文淸公迁立屋垣庚山甲向,至今称为老屋场。及明洪武八年册立戸籍,而我文淸公户名喜卽于嘉靖二十七年拨六甲。迨本朝康熙五年丙午岁,奉例拨同五甲与 彬房黑保合戸应差。
忆始祖一派自宋而元而明而清,历年久远,谱牒残缺,子姓繁衍易致紊乱。故我祖德及诸父老筑修家乘以联宗谊。
其谱中班次五世一提,相传二十字以为班次之名曰:继志政源底,朝廷承奉宗,永希邦国定,世际道亨通。
班次既列,昭穆直定,使后之崩孙庶得以尊尊焉,亲亲焉,时焉若网在,网有条不禁以不垂家范云尔。
清康熙十三年甲寅成孟冬月吉旦
二十一世孫庠生宗化敷藻氏敬讚
参考翻译:
老谱班序户籍原引
在宋朝熙宁年间,章惇甫开发梅地建立了新化县,并命令迁移天下的大族以充实梅城。
我们萧氏原本居住在江右(今江西)。始祖服公生有七个儿子,第五个名叫㵵,第六个名叫濱,与侄子国器三人奉命一同前往新化的石牛潭建立社邑。此后,子孙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一部分住在沙江;濱的后人住在辇溪;国器的后人住在龙溪。子孙繁多,分散各地居住。
我益凤祖是濱公的第九代孙,从辇溪迁移到仙姑寨创业,后来又迁至桃林。
我的祖先万二先生有三个儿子:文清、文彬和文与。我这一支是文清公的后代,他迁建屋舍于庚山甲方向,这个地方至今被称为老屋场。到了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户籍被正式登记,而我的祖先文清公被记为喜户,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被编入六甲。到清朝康熙五年丙午岁(1666年),按照规定将同五甲和彬房黑保合并为一户应差役。
回忆起从始祖开始的一脉,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岁月漫长,家谱多有残缺,子孙众多容易导致混乱。因此,我们的先辈和长辈们修缮家谱来维系宗族情谊。
在家谱中,每五代提一次名,流传下来的二十字作为班次的名字,即:“继志政源底朝廷,承奉宗永希邦国定,世际道亨通”。
班次排列好之后,长幼秩序得以明确,使得后代即使分散也能尊重长辈、亲爱亲人、按时序如网有序,不会紊乱,以此传承家族规范。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成孟冬月吉旦
二十一世孙庠生宗化敷藻氏敬赞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清康熙十三年萧氏续修族志老譜班序戶籍原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