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姓氏中,每一个大姓都有自己的郡望。萧氏郡望首称兰陵,此外还有河南、广陵等著名郡望。但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河南郡是最早的发祥之郡,兰陵郡和南兰陵郡则是萧氏最兴旺发达之郡。
兰陵古镇的历史沿革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居住,夏、商、周时期为缯国属地,春秋时期鲁国在这里设次室邑,为鲁国大夫季文子的封地。战国时期兰陵古镇被楚国所占领,置兰陵县,楚相春申君以荀卿为兰陵令,治兰陵古镇。秦朝推行郡县制,属东海郡兰陵县,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楚汉之际为郯郡,后复为东海郡。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从东海郡分出一部分地而设兰陵郡,治所在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西)。辖今山东枣庄市及滕州市东部、东南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隋开皇十六年分承县置兰陵县,仍治兰陵,后转彭城郡兰陵县治。唐朝武德四年,改兰陵县为承县,属沂州琅牙郡,贞观元年移承县治州城,宋因之。金明昌六年复称兰陵县,属沂州,祐仍治兰陵县。金贞四年又回治承县,改属邳州。至元二年又废兰陵县,属峄州。明朝时,兰陵古镇改属沂州兰山县。清朝属沂州府兰山县,在古镇兰陵设办事处。民国时期仍属兰陵办事处,1940年设兰陵区,1944年复设兰陵县,隶属临沂。1945年抗战胜利后,兰陵设区属赵博县,1948年恢复兰陵县,1949年兰陵县址迁台儿庄,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博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峄县,原属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兰陵划归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现在苍山县人民政府已申报国务院批准,恢复了兰陵县。
南兰陵郡的设立
兰陵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华萧氏主要发源地。使兰陵成为萧氏郡望的是汉代名臣萧望之及其后代。萧望之曾任御史大夫等要职,并且当过汉元帝的老师,道德与文章闻名于天下,后被悬图像于麒麟阁,成为三辅大臣之一。其家族颇为兴旺。
西晋末年,兰陵萧氏避乱南迁江苏武进,侨置兰陵,称南兰陵。萧氏进入南兰陵后,其勃发的势头更加彰显,他们用浓墨重彩,为萧氏的历史续添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东晋初年(公元317年或318年),萧卓、萧整等萧氏举家南迁晋陵武进县(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东晋为了安置北方来人,在其管辖的长江南北地区,用北方州、郡县名设置了三十三个侨州、侨郡和七十五个侨县,称之为“侨置”。他们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萧卓、萧整上百户萧氏居兰陵郡,治所在兰陵县(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万绥镇)。至南朝宋武帝二年(公元421年),为与原山东兰陵加以区别,在“兰陵”前冠以“南”字,称南兰陵。
南兰陵萧氏的显赫地位
南兰陵郡,辖境相当于今常州市武进县西部和镇江市东部的丹徒县、丹阳市、运河以北地区。据江苏《武进县志》载: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置延陵邑(采邑)。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延陵县,属会稽郡。汉初改为毗陵县。三国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分无锡地置毗陵典农校尉,毗陵、武进(今丹徒)、云阳(今丹阳)属之。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吴郡置毗陵郡,武进复丹徒,并分曲阿(今丹阳)、丹徒两县东部地区(即今武进县西北部)置武进县。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毗陵郡、毗陵县均改为晋陵。大兴初(公元318年),淮阴县令萧整率家南下迁今万绥定居,后侨置兰陵县,属南兰陵郡。
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武进县、兰陵县属南东海郡。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南东海郡改为兰陵郡、武进县改为兰陵县,属兰陵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兰陵县并入曲阿县,废晋陵郡,置常州。嗣后,各朝有分有合,地域有增有减,名称、隶属时有变化。清至民国仍为武进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元一九八三年武进县属江苏省常州市。秦置曲阿县,唐改丹阳县,公元一九八七年改设市。秦置丹徒县,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镇江县,公元一九四九年复改丹徒县。
东晋后期,士族利用“侨寄法”兼并土地,挟藏人口,弊病日盛。朝廷多次想废弃“侨寄法”,包括刘裕为相时力陈其弊,实行新的“土断法”,均受到南迁士族的反对而未实行。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朝时,南朝宋坚决废侨郡、县,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来的士族民众,户口编入所居郡县,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依界土断。至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土断南徐州的侨郡县,有南东莞郡及莒县、东莞县、姑幕县等裁撤,唯兰陵郡、兰陵县独存。这是因为萧文寿是刘裕的皇太后及齐、梁出了众多萧氏皇帝之故。南兰陵是形成萧氏皇族世家的望中之望。
萧氏皇族世家
萧卓,晋洮阳县(今广西全州西北)令。其父萧亮,曾是晋侍御史。萧卓的女儿萧文寿是南朝宋皇太后。萧文寿,南兰陵人,东晋建元元年(公元343年)生,约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嫁给刘裕的父亲刘翘做继室。刘裕的生母赵氏在生下刘裕的当天便因难产而去世。刘裕由萧文寿抚养。后来文寿又生下两个儿子,不幸的是刘翘在小儿子生下不久便去世。萧文寿带着三个幼儿凄凉度日,然而教子有方。等到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打下江山称宋武帝时,尊萧文寿为皇太后。刘裕驾崩,少帝刘羲符又尊她为太皇太后,她享年八十一岁。萧文寿的父亲萧卓追加封阳县侯的爵位,其母封吴郡寿昌县君,文寿的弟弟萧源之袭父爵,累官中书黄门郎等。萧源之之子萧思话,累官吏部尚书、护军将军等。萧源之堂弟萧摹之,官丹阳尹,征虏将军;萧源之有子萧斌,历官太守、将军、刺史。萧斌弟萧简,官南海太守。萧思话有六子(惠开、惠明、惠蒨基、惠休、惠朗、惠),个个都得官职,尤其以前四位显赫。其后代(萧至忠)还当了唐朝宰相。
萧整,字公齐,晋淮阴令。他的子孙中,出了南朝齐、梁二朝开国皇帝。齐朝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原籍东海兰陵人(今山东枣庄市),东晋初年(公元317~318年),其高祖萧整举家迁江南晋陵武进县(今江苏常州市)定居。萧道成的父亲萧承之,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任扬武将军、安固、汶山太守;刘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为济南太守,后南泰山太守、右将军等职。萧道成十四岁随父戎马生涯,历任右将军、南兖州刺史、黄门侍郎、越骑校尉、加平南将军、司空、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相国、封齐公、加九锡,于升明三年(公元479年)代宋建立齐朝。齐高帝萧道成有十九子,个个封王。其后,他的子孙、宗族中有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共六人继皇位。
梁开国皇帝萧衍,其父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同宗族弟。萧顺之在南齐时,历任侍中、卫尉、太子詹事、领军将军、丹阳尹。萧衍是萧顺之的第三子,初为随王镇西谘议参军,后为太子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封中书侍郎,迁黄门侍郎,拜太子中庶子,辅国将军兼领雍州刺史,征东将军,进大司马,累官相国、领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进爵为王,于南齐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四月登基,是为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有八子,个个封王,其子孙后代有:萧正德、萧纲、萧栋、萧纪、萧绎、萧渊明、萧方智、萧答、萧岿、萧琮共十人当皇帝。
除了皇帝外,入唐还有十位南兰陵萧氏宰相,即萧瑀(唐初宰相,梁明帝萧岿之子,隋炀帝萧皇后之弟)、萧钧(萧瑀从子,高宗朝宰相)、萧嵩(玄宗朝名相,萧瑀曾侄孙,曾大破吐蕃)、萧华(萧嵩子,肃宗朝宰相)、萧复(萧华侄,德宗朝宰相,清廉刚直)、萧俛(穆宗朝宰相,萧华孙,力主削藩)、萧寘(懿宗朝宰相,萧复孙)、萧仿(僖宗朝宰相,萧寘弟,以文名著称)、萧遘(萧寘子,僖宗末宰相,黄巢之乱中殉国)、萧廪(部分史籍记为晚唐宰相,或存争议)。从唐开国宰相萧(贞观朝)开始,至唐末僖宗朝宰相萧遘,平均二十九年出一个宰相。尤其萧岿后裔,先后出了八个宰相,可谓代代出宰相,宰相世家,这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奇迹。《新唐书》赞曰:“自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南兰陵萧氏实在了得,不仅开辟了齐梁两朝,出了19个皇帝,而且在西晋末至后唐的600年间产生了37位宰相,像大文学家萧统、萧颖士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亦复不少,仅齐梁皇室,有著作传世的就有40多人,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萧氏族谱标明萧氏郡望时,兰陵与南兰陵是不分的,只标注为“兰陵”。事实上也是这样,南兰陵萧氏是从兰陵迁徙而来的,都是兰陵后裔,所以郡望都是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