梘田序
天地之萬殊錯出,無妨區以厚薄親疎。祖宗之一體攸分,自當聯乎伯仲叔季。我梘田族譜之修,始於乾隆六十年,五屬合譜於寶郡,繼於道光十四年,三房聯族於桃林。若光緒戊寅,若宣統己酉,則就我本支五七兩房自修之,不必再爲聯合也。蓋四屆於茲矣。
先是甲午合譜,後中遘亂,離譜帙散失,父老之傳聞旣渺,宗盟之音問鮮通。加以歲月旣久,生齒日繁,欲有以修之而莫詳其本始。議者謂人各有祖,各祖其所祖,人各有親,各親其所親而已。孔子刪書,斷自唐虞,詳所當詳,畧所當畧也。國史且然,況家乘乎?
且舊譜亦甚難稽也。或以為祖傳公,或以為祖彬公,莫衷一是。曷若就所及知者以爲本始乎?大江流域,不發自岷山,而神禹導之,託始於是,蓋就其最近者而疏通之耳。此我伍七兩房近祖奉寬之本意也。
歲庚戌,桃林修譜,其首事一先善慶兩宗翁與我房父老,曾於縣城總祠言及此事,始知七十八年前所謂桃林者固有其地也。諸父老有意復與之合,然以房譜纔修,經費不足,有所疑難於其間。而族中子弟多有悸悴欲動者,又蒙一再遣使,理難固辭。
因於本年二月,奉父老命,與白晳恆升兩叔詣桃林宗祠,合修得以翻閱老譜及其新造。履端自相國酇侯始祖而下,有脈絡,自有淵源。製體從歐圖蘇表兩式而來,能分明,又能融洽。前此分門别戶,上治下治,未免偏而不全。今茲共幹連枝,大宗小宗,庶幾疏而不漏。
將我己酉所已修之譜,異者刪之,遺者補之,字字皆心血所流,條條本人心而出,靡盡一時族誼,允維百代宗盟。率親率祖之端,不失爲仁,亦不失爲義。大本大原之地,所以作孝,卽所以作慈。
於以知譜牒之關於家庭,無異輿圖之見重於邦國也。余品劣才疏,不足以孚族望,思欲合一本之歡心,聯同宗之血脈,有志焉而未逮也。異日者有能關心族誼,因我視田房而能合桃林之族,將史䇿亦不勝書矣,豈僅爲家之光哉。
是爲序
峕
宣統三年辛亥仲春月 吉旦
二十四世嗣孫國學生會平如衡氏拜撰
参考翻译:
枧田(马家桥)序
天地间的万物虽然纷繁复杂,但不妨碍人们按照亲疏远近来区分对待。祖宗血脉一体所分,自然应当联系着兄弟辈分。我们梘田族谱的编修,始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时五个分支在宝郡联合修谱,继而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个分支在桃林联族修谱。到了光绪戊寅年(1898年)间和宣统己酉年间(1909年),则是我们本支五房和七房自行修谱,不必再与其他分支联合。至今已经历了四次修谱。
在此之前,在甲午年(1894年)联合修谱之后,遭遇战乱,族谱散失,老一辈的传闻已经模糊,宗族之间的联系也鲜少。加上岁月已久,人口日益增多,想要修订族谱却难以详尽了解其源头。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各自祭祀自己所祭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亲人,各自亲近自己所亲之人即可。孔子删定古书时,从唐尧和虞舜开始,详略得当。国家的历史尚且如此,何况家族的族谱呢?
况且老族谱也很难考证。有的认为是祖传公,有的认为是祖彬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不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根据作为讨论问题的根本呢?就像大江的源头不一定出自岷山,但古代神话中的大禹治水时,选择从这里开始疏导,大概是因为这是离他最近且便于疏通的地方吧。这也是我们五房和七房的近祖奉宽的本意啊。
庚戌年(1910年),桃林修谱,当时的负责人一先、善庆两位宗长和我们房的老一辈,在县城总祠讨论过这件事,才知道七十八年前所说的桃林确实有这个地方。老一辈有意再次与他们联合,然而由于我们房刚刚修完谱,经费不足,对此有所犹豫。同时族中的年轻一代也有不少人感到担忧及不满现状,再加上桃林一再派代表前来请求合修,我们难以推辞。
于是今年(1911年)二月,遵族老的想法,我和白晳、恆升两位叔叔前往桃林宗祠,共同修订族谱。我们得以翻阅老谱以及新谱。从相国酇侯始祖开始,脉络清晰,渊源有序。族谱的体例沿用了欧阳修和苏洵的表格式样,既明确又统一。过去分门别户,上下治理,难免有所偏颇。现在大家共同合作,无论大宗小宗,几乎做到了疏而不漏。
对于我们己酉年(1909年)已经修订过的族谱,不合适的部分删除,遗漏的部分补充,每一字都是心血所凝结,每一项都是用心之作,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宗族情谊,也维护了百代以来的宗族联盟。无论是对待长辈还是祖先,都不失为仁义之举。这是根本所在,之所以行孝,也是出于慈爱之心。
由此可知,族谱对于家庭的重要性,就如同地图对于国家一样重要。我能力有限,不足以满足族人的所有期望,希望能团结所有同宗的心,连接血脉,虽然有这个愿望但尚未实现。将来如果有人能关心宗族情谊,通过我们五房和七房的努力能够联合桃林的宗族,那么这样的事迹也将被史书所记载,岂止是为家族增光而已。
这即是序
时 宣统三年(1911)辛亥仲春月 吉旦
二十四世嗣孙国学生会平如衡氏拜撰
翻译萧浩平,因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尽之处,敬请谅解。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萧氏续修族志宣统三年枧田(马家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