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氏源流,前序備矣。

其於九公派下,各繫一公之後者,尤各加詳焉。

此親親也,所謂各親其親。然不獨親其親,私恩以此伸焉,公義以此明焉。

夫九公子孫,有布散而遠居,有親密而比戶。親與疎,實無論居之遠近也。第居相近,疎亦似親;居相遠,親亦似疎。惟有以合之,不獨近者親,即遠者亦知所以親矣。此族之所以貴合也。

以敬祖父之所尊,以愛祖父之所親,斯禮也,達於九公之子若孫,所關詎不重歟!

九祖九郞公傳文四公,住新邑司田坪。越四世,徙居永寧三都,地名梘田,相厥攸居,十有餘世矣。

凡祖父墳墓所在,有四山焉:麻溪山則在邵地,石珠塘山則在我本邑,迥龍山則在我屋對門,賓齋沖則在我屋對門山背後也。以是昭茲來許,幽既甯矣,而後起者尤更有說焉。

昔范文正公有云:“吾宗族甚眾,於吾固有親疏。然吾祖宗視之,固無親疏也。苟祖宗之意無親疏,則饑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若獨高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今何顏入家廟乎?”卒果行其言。

余嘗三復斯言,而為之三致意焉。伏願凡我同宗,無論富貴貧賤,有人於此立志以范文自期待者,尤爲余之所望,豈獨一門之幸乎?抑又邦家之光也。

是序。

大淸乾隆六十年(1795年)乙卯嵗孟冬月吉旦

公元一七九五年傳公十六世孫諱肅字敬持原序


参考翻译:

萧氏家族的历史源流,在之前的序言中已经叙述得很详尽了。

对于九公这一支系的子孙后代,特别是那些属于同一祖先之后的人们,记载得尤为详细。

这是强调亲近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所说的“各亲其亲”。然而,并非仅仅局限于亲近自己的直系亲属,私人的情感在这里得以延伸,公众的道义也因此得以彰显。

九公的子孙们有的散布各地远居他乡,有的则亲密地居住在一起。无论亲近还是疏远,并不是由距离的远近来决定的。如果居住得近,即使关系较为疏远也会显得亲近;如果居住得远,即便关系亲近也会显得疏远。只有通过团结的方式才能使人们彼此接近,不仅仅是让近处的人感到亲近,也让远处的人知道如何亲近彼此。这就是一个家族为何重视团结的原因。尊重祖先所尊敬的人,爱护祖先所爱护的人,这样的礼节可以传递给九公的子孙后代,这种联系是多么重要啊!

九祖九郎公传到了文四公这一代,居住在新化县司田坪。过了四代之后,迁居到永宁三都,这个地方叫做枧田(今,岩口马家桥),他们在那里居住了十多代。

祖先坟墓所在的地方,共有四处山脉:麻溪山位于邵地,石珠塘山位于我们本县,迥龙山(今回龙山)位于我们房屋对面,宾斋冲则位于我们房屋对面的山背后。正因为如此,这些地方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祖先得以安宁。对于后来的人们来说,更有特别的意义。

过去范文正公曾说过:“我的宗族很庞大,对我来说当然有亲疏之分。但是从我们的祖宗来看,是没有亲疏之别的。如果祖宗没有亲疏之分,那么面对贫困饥饿的人,我怎能不去帮助他们呢?如果只顾自己富贵显赫而不去照顾宗族成员,将来如何能在地下面对祖宗,现在又怎么有脸面进入家庙呢?”最终,他确实按照自己的话去做。

我曾反复思考这句话,并且对它再三致意。我希望所有的同宗族人,不论富贵贫贱,都能有人立下志向,以范文正公的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不仅是家族的幸运,更是国家的荣耀。

是为序

写于清朝乾隆六十年乙卯年(公元1795年),传公第十六代孙邦肃(字敬持)撰写。


翻译萧浩平,因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尽之处,敬请谅解。

点赞(221)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