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歐陽永叔、蘇明允各爲世譜,永叔倣漢之年表,明允以禮大宗小宗爲次,雖例有不同,其世次皆班班可考。後人每叅取其意用之,上自得姓受氏,以及支分派别之八且繁,莫不瞭如指掌,並使宗族間情誼流通,因知篤一本同源之義,於以厚風俗而化鄕鄰,其道於是乎在。然則譜牒之修廢,卽家乘而世道係焉,洵凡爲賢子孫者之責也。陂邑蕭氏始祖武嚳公自江右厯遷於陂上,起明代下迄本朝十有八傳,支派蕃衍。族之賢明者恐漸至尊卑昭穆之難稽,每以宗譜未修爲憾。於是馥菴、亮齋、槐江諸先生始而創論於前,旣而竣事於後。而纂修之任,則爕堂伯耘先生率其諸姪等爲之。時余掌教江漢書院,與召園君爲忘年友。譜成,特質余而請爲之序。余按其條例,兼取歐陽氏、蘇氏,其中紀載加詳,勸戒咸備。葢用力勤而寓意深矣。抑余聞姓者生也,謂其相生而不攺也;族者屬也,謂其子孫共相聯屬也。古之賢士大夫,偉烈豐功炳蔚一世,尤以敬宗合族爲要圖。若漢疏廣之散金,宋范文正公之置田,最彰彰在人耳目。苟觀是譜而擴而行之,安見古今人不相及耶?杕杜之詩曰:“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杜子美亦云:“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知乎此者,豈惟其家之慶,卽其裨益世道者非淺鮮矣。余故樂爲叙之,且因以覩斯土鄕鄰風俗之美也。
賜進士出身工部虞衡司主事加三級愚弟靳春陳詩愚谷氏頓首拜撰。

简体

       昔日欧阳永叔和苏轼各自为家族修谱,永叔模仿汉代年表的形式,而苏轼则按照大宗小宗的顺序来编排。虽然他们修谱的例子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家族世系都是清晰可查的。后人常常参考他们的方法,从得到姓氏开始,一直到分支繁衍的众多派别,无不了如指掌。这也使得宗族间的情谊得以流通,大家明白了同源同宗的深厚意义,这对于风俗的淳厚和乡邻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修谱不仅仅是家谱,更是关乎世道人心的大事,确实是贤良子孙应该承担的责任。
       陂邑萧氏的始祖武嚳公,从江西迁移到陂地上,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本朝,已经传承了十八代,家族分支繁衍。族中的贤明之人担心尊卑长幼的次序逐渐难以分辨,常常以没有修谱为遗憾。于是,馥菴、亮齋、槐江等诸位先生开始创议修谱,最后完成了这项工作。而编纂的任务,则是由爕堂伯耘先生率领他的侄子们来完成的。当时我正在江汉书院担任主讲,与召园君是忘年之交。谱成之后,他们特地请我来写序。我按照他们的条例,同时参考了欧阳氏和苏氏的家谱,发现其中的记载非常详尽,劝诫之言也完备。可见他们用心勤奋,寓意深远。
       我听说,“姓”是“生”的意思,意味着同族相生,永不改变;“族”是“属”的意思,意味着子孙共同相连。古代的贤士大夫,他们的伟大功绩和丰功伟绩照耀着整个世界,但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尊敬祖先、团结族人。像汉代的疏广散财、宋代的范文正公置田,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故事。如果人们能观察这个家谱并扩展其实践,怎么会看不见古今人的相同之处呢?《杕杜》这首诗说:“难道没有别人,只有和我同姓的人。”杜子美也说:“不要受外人猜疑,同姓的人自古以来就是互相敦促的。”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岂止是家庭的庆幸,更是对世道人心的巨大贡献。因此,我很高兴为此写序,同时也希望能看到这片土地上乡邻风俗的美好。
       赐进士出身、工部虞衡司主事、加三级的靳春陈诗愚谷氏,顿首拜撰。

萧湖北黄陂萧氏宗谱第14册-1,内部P3~4页

点赞(1116)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