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族之有譜,一如國之有史。史有襃譏,譜則稱美不稱惡。 而收祖宗之支裔,示子孫之勸勉,胥於是乎在。我族自 江右遷楚,厯二十一傳。始祖居岡邑中和鄉沙洑口,旋 分徙陂南盤龍城及灄口,終定居於高車畈良辰數社。 厯元明到今數百年來,代有傳人。中遭明季兵燹,譜牒 無存。自二世祖下單傳七代,至八世而 鳳亭、 鳴楚 二公分支焉。嘉慶戊寅創修家乘,而 鳴楚公之後又 等循蜚疏仡列於外紀,僅詳 鳳亭公一支。族先哲據 爲釐訂,援別子為祖、繼别為宗之義,以 武嚳公初遷 為始祖,以二世繼別為大宗。以下孰為繼高祖之宗,孰 為繼會祖之宗,孰為繼祖之宗,孰為繼禰之宗,以及孰 遷某處,孰繼某房,均按圖而可考。竊幸我先人之拳拳 於是譜者可信今而傳後也。曾幾何時,又厯七十寒暑 矣。已往者雖欣可據,將來者又患無傳。憶自同治甲子, 宮詹漢溪兄解組歸里,復督繕墨譜。 先君曼才公勤 爲編輯,卒藁成而未梓。辛未, 先君謝世,甚以斯為憾。 屬纊時呼瑾而告之曰:“尊祖敬宗收族,爲讀書人事。俟 汝學成,愼勿忘之。”迄今二十餘年,言猶在耳,而舊譜漶 漫不堪,新譜之成尚不知何日為棖觸者。人之光緒甲 申秋祭,同值年戸首經管等創議重修,於是推督修、遴 協纂、派採訪、擇會計,如眾擎之易舉,異孤掌之難鳴。閱 三載告成,似可慰先人志於九泉下,而猶憾戸訪家諏 仍多缺畧。卽如玉册公孝章一紙內,有三十先輩考證 無從;瓊生公支下運益兩派,名存實失,猶為痛心。近且 如斯,何况遠支有如春秋之夏五郭公者乎?然則同族 賢哲雖相與有成,而渳漏錯訛諸皆難免,是美猶有憾。 瑾仍有負 先君囑矣。所望後之仁人孝子,預為登記 之,代為賡續之,庻可告無罪於先人,無似瑾之缺遺而 終莫能補也,則幸甚。是為序。
光緒嵗在柔兆閣茂月在窒
十七世孫良瑾敬撰於 宗祠之南軒。

简体

    家族有族谱,就像国家有历史书籍一样。历史书籍会褒奖或批评,但族谱只记录美好的事情,不记录恶行。族谱的作用是收录祖宗的后代,以此来激励和劝勉子孙。我们的家族从江西迁移到湖北,经历了二十一代。始祖居住在冈邑中和乡的沙洑口,后来分支迁移到陂南盤龙城和灄口,最终定居在高车畈良辰的几个村庄。
    从元朝到明朝,再到现在的数百年里,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人才。然而,在明朝末年,因为战乱,族谱失传了。从二世祖开始,家族单传了七代,直到第八世时,分为鳳亭和鳴楚两支。嘉庆戊寅年,我们开始创修家谱,而鳴楚公的后代又等人在外纪中详细记录了鳳亭公这一支的情况。族里的先贤根据这些资料进行了修订,采用了“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原则,以武嚳公初迁为始祖,以二世祖为大宗。以下是如何继承高祖、会祖、祖、禰的宗法,以及谁迁移到了哪里,谁继承了哪一支,都可以根据族谱来考察。我很庆幸我们的祖先如此重视族谱,使其能够传承至今。
    然而,时光荏苒,已经过了七十多个春秋。虽然过去的事情可以依据族谱来确认,但未来的事情却担心无人传承。回忆起同治甲子年,宫詹汉溪兄辞官回乡,重新督修族谱。先君曼才公勤奋地进行了编辑,但最终未完成就离世了。先君在临终前嘱咐我说:“尊祖敬宗、团结族人,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情。等你学业有成时,千万不要忘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但旧谱已经模糊不清,新谱的完成还不知道何时能够实现。在光绪甲申年的秋季祭祀时,同年份的户首等人倡议重修族谱,于是推选了督修、协纂、采访、会计等人员,大家齐心协力,使得重修工作顺利完成。
    这似乎可以告慰先人的在天之灵,但仍然遗憾的是,户访家諏仍有很多缺失。比如玉册公孝章一张纸中,有三十位先辈的考证无从查找;瓊生公支下的运益两派,名存实亡,令人痛心。近支的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远支的情况呢?就像春秋时期的夏五郭公一样。然而,即使同族的贤人哲士共同努力,也难免会有疏漏和错误,这使得美好的族谱仍然有所遗憾。我对先君的嘱托有所辜负,希望后来的仁人孝子能够预先登记族谱,代为续写,以告慰先人,不要像我这样有所缺失而最终无法弥补。如果能够这样,那就太好了。这就是这篇序文的目的。
光緒嵗在柔兆閣茂月在窒
十七世孫良瑾敬撰於 宗祠之南軒

萧湖北黄陂萧氏宗谱第14册-1,内部P46~48页

点赞(155)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