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宋有人,持唐狄梁公之圖,謁於樞密狄青之前,曰:“此公遠祖。”青答曰:“青,武人也,焉敢祖梁公!”斯言也,可爲後世祖非其祖者愧。

溯我梘田之譜,乾隆六十年合五屬修於寶郡宗祠,道光十四年與我邑桃林合修,戊寅迄今則我梘田兩次續修,合而計之譜修四焉。雖然,譜修矣,何以昔祖傳公而今祖彬公哉?蓋更有說,夫我族之始,始於大伯高祖昌元公,由江西吉安府大和縣擕二姪森、彬二公徙居斯土,遂世家焉。父老累代相傳耳。所熟聽森公之裔,徙黔者若而人,徙川者若而人,徙古愼者又若而人,若彬公之裔間有徙黔徙川者,而我伍七兩房世守此土。

由是言之,彬公實我鼻祖,無疑焉。而或者曰:執是說也,則前此不祖彬公不大謬乎?曰,不然也。乾隆年之譜而不祖彬公,時與勢不同,難爲不知者道也。戊寅年所修則宗乾隆老譜而仍其舊耳,非謬也。夫事有前人爲之而後人因之者,亦有前人爲之而後人革之者,因者繼前人之志,革者非卽違前人之志也,蓋欲得其所祖而心始安耳。

譜牒告竣,爰弁數語,俾後之修譜者閱是序而知此次之祖其祖也夫。

大清宣統元年己酉季春月穀旦

彬公九世孫健舞必舞氏

健翥必翥氏 同撰

十一世孫乾包星度氏

乾大如衡氏


参考翻译:

昔日宋代有一个人拿着唐代狄梁公的画像去见枢密使狄青,说:“这是您的远祖。”狄青回答说:“我是武人出身,怎敢认狄梁公为祖先呢!”这句话可以用来让后代那些认错祖先的人感到惭愧。

追溯我们枧田(马家桥)的家谱,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五个属地共同在宝郡宗祠修订了家谱,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年)我地与新化桃林合并修订。从戊寅年(1898年)到现在,我们梘田已经两次续修家谱,合计一共修订过四次。家谱修订了,可为什么以前认传公为祖先而现在却认彬公为祖先呢?更另外有一种说法称我们家族始于大伯高祖昌元公,他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带着两个侄子仕森公和仕彬公迁移到这里居住,于是世代在此定居下来,这是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据熟知,森公的后代中,有部分人迁往贵州,有部分人迁往四川,还有部分人迁往古慎;至于彬公的后代,也有迁往贵州和四川的,而我们伍、七两房则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

由此看来,彬公确实是我们的鼻祖,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也有人会问:如果这样认定的话,那么以前没有把彬公当作祖先是不是太荒谬了呢?对此我的回答是,并非如此。乾隆年间的家谱并没有将彬公作为祖先,那时的情况与现在不同,很难向不了解内情的人解释清楚。戊寅年(1878)修订的家谱沿用了乾隆时期的旧谱并保持原有记载,只是遵循旧例,并非错误。世间之事,有些事情是由前人做了而后人沿袭下来的,也有的则是前人做了而后人有所变更的。沿袭是为了继承前人的意志,变更并不是违背前人的意志,而是为了确定自己真正的祖先才能心安。

值此族谱修成之际,特作此序,以便后来修订家谱的人读了这篇序言后能够明白这次确认祖先的意义所在。

大清宣统元年己酉年(1909)三月吉日

彬公九世孙 健舞(字必舞)、健翥(字必翥) 同撰

彬公十一世孙 乾包(字星度)、乾大(字如衡) 同校

翻译萧浩平,因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尽之处,敬请谅解。


点赞(121)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