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之設,由來舊矣。洪荒之初,禮制未興,文明未啓,紀人而不紀姓。

自伏羲以風姓開端,其後以地名、人名、譎號受封爲姓者,種種不一。而世遠年湮,問其系出何人,籍?何代,先人墳墓葬向、誕日忌辰,每茫然不知。故大宗小宗之不明,左昭右穆之多紊,類皆家譜未修所致耳。余懼甚,爰博覽史傳,細按古今受姓圖說,乃知一本源流,出自元烏生商,白馬封宋,至叔太心食采徐州蕭邑,平宋亂,封爲附庸,故稱蕭君,子孫因以爲氏。

逮周末秦初,棟材公之子琳公,官刺史居金陵建康,娶河東裴令公女,生子何公,相漢高。曾孫彪公,爲尚書,以事謫蘭陵,遂家焉。

夫栽培篤厚,世祚靈長,由三國以迄兩宋,厗十四朝,其中帝王卿相,史冊麟麟。迨旋乾公,諱鼎,爲宋蜀州别駕,遷豫章吉安府太和善化鄕。其元孫子貴公,諱一菊,生南宋紹興甲子十四年,登明經進士,妻廖氏,避金亂,擕九男一女,由吳徙楚,旦落武岡橫板橋螺子塘,擇地創業,爲寶慶始祖焉。由是子孫蕃衍,散布宇内。但世代巳遠,親則疏,疏易混,不有譜牒,何以聯本源,尊宗祖乎?維彼露公續修有志,經始乾隆癸丑秋,告成乾隆乙卯嵗。

一菊公九子諱誠、明、政、治、漢、室、江、山、统,是前之九房巳本源了然矣。但云統公子八,似僅八房。及道光甲辰五屬合修,武岡樹棠所載,不惟自叔太心至察庵公提史考鑑,條了分明,而統公繼配易氏,實生孟梁公,是統公又衍九房之慶也。合而參之,紀其地於各房之系,則由合而分;總其序於視田之源,則由分而合。故文四公雖有邵邑杉木梘頭一支,而我梘田尤屬重焉。

總之,世系定則宗法明,禮云別子爲祖,繼別爲宗,亦無不可按圖系而詳矣。以之理幽,則昭穆不紊;以之傳後,則尊卑亦罔敢越。誰有離眾投好而亂班易世者乎?雖然是役也,前得彼露之力,止系明八房;後得樹棠之功,而脈晰千古,九房之裔,朗若日星。

此余因父老意述而不敢作也。

若夫緜緜瓜瓞,光大門閭,遵率乃祖考,無間爾親疏,庶幾夙夜有永終譽,是則父老之所深望也,夫。

  峕

大清光緒四年戊寅季夏月 穀旦

傳公十九世孫主修健性炳馨氏撰


参考翻译:

家谱由来已久。在洪荒初始之时,礼仪制度尚未建立,文明尚未开启,人们只记录个人而不记录姓氏。

从伏羲以风姓开始,后来的人们依据地名、人名或是封号受封为姓,各种姓氏的来源多种多样。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想要了解家族的起源、出自何代,先人的坟墓方位、出生与忌日等,常常感到茫然无知。因此,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模糊不清,左右昭穆的次序也多有混乱,这大都是因为没有编修家谱的缘故。对此我深感忧虑,于是广泛阅读史书,仔细研究古今姓氏的来源,才了解到家族的源流始于元乌生商,白马封于宋国,直至叔太心被赐封徐州萧邑,平定了宋国的动乱后被封为附庸,所以被称为萧君,其子孙便以此为姓。

到周朝末年秦朝初期,栋材公的儿子琳公担任刺史居住在金陵建康,并娶了河东裴令公的女儿,生下了何公,辅佐汉高祖。他的曾孙彪公担任尚书,因事被贬谪到兰陵,最终定居在那里。

家族根基深厚,世代延续长久,从三国到两宋历经十四个朝代,其间出现了许多帝王将相,历史记载繁多。到了旋乾公,名为鼎,担任宋朝蜀州别驾,迁居至豫章吉安府太和善化乡。他的玄孙萧一菊公,字子贵,生于南宋绍兴甲子年(1144),明经进士,妻子廖氏。为躲避金人的战乱,携九子一女从吴地迁往楚地,最终定居在武冈横板桥螺子塘,择地创业,成为宝庆的始祖。从此,子孙繁衍,遍布各地。但由于世代久远,亲属关系逐渐疏远,如果没有家谱,如何能够联系源头、尊宗敬祖呢?彼露公有志于续修家谱,从乾隆癸丑年(1793)秋季开始着手,至乾隆乙卯(1795年)完成。

一菊公有九个儿子,名字分别是诚、明、政、治、汉、室、江、山、统,九房的本源已经清晰。但是提到统公只有八个儿子,似乎只有八房。直到道光甲辰(1844)年间五属联合修谱时,武冈树棠谱所记载的内容不仅从叔大心到察庵公的历史考证条理分明,还表明统公的继配易氏实际上生了孟梁公,使得统公的支系增加第九房。综合这些信息来看,记述各地房支的关系是从合并到分化;总结视田的渊源则是从分散回归统一。因此,虽然文四公有一支位于邵邑杉木枧头,但我们的枧田(马家桥)尤为重要。

总之,世系确定之后,宗法也就明确了,《礼记》说,另立旁支为祖,继承旁支为宗,这也都可以按照家谱详尽地查证。以此整理宗谱,则昭穆不乱;以此传给后人,则尊卑也不敢逾越。谁会为了迎合他人而扰乱秩序、改变世代呢?尽管如此,这次修谱,前面得益于彼露的努力,涉及明确的八房;后面依靠树棠的贡献,使得千年脉络清晰,九房的后代如日中天。

这是我根据父老们的意愿叙述的,不敢妄加创作。

如果子孙繁盛如绵延不断的瓜瓞,家族昌盛,门第光大,遵循祖先的教诲,不分亲疏,早晚都能有美名传扬,这正是父老乡亲们所深切期望的啊!

      时

大清光绪四年(1878)戊寅季夏月 谷旦

传公十九世孙主修健性炳馨氏撰

翻译萧浩平,因才疏学浅,难免有不尽之处,敬请谅解。

点赞(88)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