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開先有賴於前人,而守先宜責諸後起。嘉慶戊辰年,我㵵、濱二房合修家乘,以余父為族首之起,從前老譜則惟天啓二年之譜為最先,後此雖屢經補修,亦皆本之於此也。
以故余父與族人等亦惟遵天啓老譜而復修之。譜既成,父謂曰:“吾今所修者皆本之於天啓二年老譜也。然天啓譜內所載云永樂年間前人修有家譜,無所搜尋,以吾輩生長數百年後,固未知天啓之譜其與永樂之譜為奚若。
異日倘斯譜復出,當必審其異同,如有差參,則仍以永樂之譜為正,不必拘拘於天啓老譜也。”余應之曰:“唯。”
至道光十年,而永樂甲辰之譜果然復出。余等披而閱之,則見其上溯本源,下分脈派,一目了然,絲毫無爽。
而天啓之譜則於濱公之下增有評事中奉六倉三代,益字之下則遺漏漢南祖三代。此蓋因永樂之譜未出,未免以訛傳訛焉。今故舍近從遠,遵依永樂老譜而為之改修。族中復以余為族首,余本識淺學疏,莫克勝任,然亦責所不容辭也。因為之踴躍從事,共襄厥舉,亦聊以不負先人之遺命焉耳。
至自是而後,群奉斯譜而承守之,於以相傳於不朽,則深有望於繼起者焉。
道光十四年甲午歲冬月穀旦
二十四世孫邦敬錫忠氏敬撰
简体:
今夫开先有赖于前人,而守先宜责诸后起。嘉庆戊辰年,我㵵、濱二房合修家乘,以余父为族首之起,从前老谱则惟天启二年之谱为最先,后此虽屡经补修,亦皆本之于此也。
以故余父与族人等亦惟遵天启老谱而复修之。谱既成,父谓曰:“吾今所修者皆本之于天启二年老谱也。然天启谱内所载云永乐年间前人修有家谱,无所搜寻,以吾辈生长数百年后,固未知天启之谱其与永乐之谱为奚若。
异日倘斯谱复出,当必审其异同,如有差参,则仍以永乐之谱为正,不必拘拘于天启老谱也。”余应之曰:“唯。”
至道光十年,而永乐甲辰之谱果然复出。余等披而阅之,则见其上溯本源,下分脉派,一目了然,丝亳无爽。
而天启之谱则于濵公之下増有评事中奉六仓三世,益字之下则遗漏汉南祖三世。此盖因永乐之谱未出,未免以讹传讹焉。今故舍近从远,遵依永乐老谱而为之改修。
族中复以余为族首,余本识浅学疎,莫克胜任,然亦责所不容辞也。因为之踊跃从事,共襄厥举,亦聊以不负先人之遗命焉耳。至自是而后,群奉斯谱而承守之,于以相传于不朽,则深有望于继起者焉。
翻译:
现在,开创基业依赖于前辈,而守护基业应该由后来的人来负责。在嘉庆戊辰年(1808年),我们㵵房和濱房两支共同修订家谱,以我的父亲作为族长开始这项工作。
追溯以往的老家谱,只有天启二年的家谱是最古老的,此后虽然经过多次补充修订,但都是基于这个版本。因此,我的父亲和其他族人也是遵循天启老谱来进行修订。
家谱完成后,父亲说:“我们现在修订的内容都是基于天启二年的老谱。但是天启谱记载说,在永乐年间有人修订过家谱,由于没有找到,所以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几百年后的人来说,不知道天启谱和永乐谱之间有什么区别。将来如果永乐时期的家谱出现,一定要仔细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有出入,应该以永乐时期的家谱为准,不必拘泥于天启的老谱。”我回答说:“好的。”
到了道光十年(1830年),永乐甲辰年的家谱果然出现了。我们阅读之后发现,这份家谱追溯了家族的起源,清晰地划分了家族的脉络,一目了然,毫无差错。而天启的家谱在濱公之后增加了评事中奉六仓三代,但在益字之下却遗漏了汉南祖三代。这可能是因为永乐时期的家谱没有被发现,导致了一些错误流传了下来。
现在,我们决定放弃较近的版本,遵循更古老的永乐老谱来进行修订。族中再次推选我担任族长,虽然我自己学问浅薄,难以胜任,但职责所在,不得不接受。因此,我积极投身其中,共同完成这项工作,也算是不辜负先人的遗愿。从此以后,大家都应当遵守并传承这份家谱,让它得以流传不朽,希望后来的人能够继续承担起这个责任。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萧氏族谱七通公总谱道光十四年复修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