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族之源本自何公,繁衍相傳,及至定基公,身列朝廷官權御史,得生服公,榮身進士。崑崙祖脈,世世傳流。服生七子,瀾、淸、湘、潔、㵵、濱、淮。於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年,1069年),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早禾市梅子坡圳上,兄弟六人带瀾公長子溶榮同徙楚南宝慶府南門。熙寧五年(壬子年,1072年),兄弟各居:姪榮居府城舖店;淸公居新寕縣扶陽沙田赤塘鄉;湘公居邵陽東中三溪鄕;潔公居武岡洞口市;㵵、濱二公居梅城;淮公居城步縣儒林綏甯鄉。㵵公落沙江;濱公落爐觀。
濱生光國;國生甲一、甲二。甲二生楚金、楚銀。金生添輔、添慶、添福。輔公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年,1186年)科中武魁,生三子:益鸞、益鳳、益鳴。慶公生益麒、益麟。福公生益翔。鸞公生漢一、漢二。鳳公生漢三、漢四、漢五、漢六、漢七、漢八。嗚公生漢九、漢十。
我祖漢三公字文仙,南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年,1243年)科登進士第,任廣西全州知州,生七子:南仕、南俊、南倡、南儀、南傑、南修、南攸。後辭官歸,知地理通易象,帶長子南仕遊望山水至邵邑隆回三都立業,復遊高坪擇栗坪雲昇山修道,後改文仙山,終於寺後石硐內第五井石椅上,卽於此安葬焉。(考府縣誌栗坪有雲昇山,攺爲文仙山,相傳爲文公修道之所。此云漢三公修道於此,與府縣誌異,謹存之以俟稽考。)
我南俊公居桃林黃泥塘獅寨山下立宅漲水養魚,今改名溫塘,生二子:祖頤、祖汲。頤公生萬一、萬二、萬三、萬四、萬五。萬二公生文淸、文彬、文珍、文屿、文鎭。彬公生繼先,名鏜,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年,1363年)科武庠,後徙湘潭入籍投營,由軍功陞参政,加陞衡州協台,榮任十七年歸,生六子:景忠、景華、景祥、景彰、景福、景春。
我父景忠公明建文四年(壬午年,1402年)科貢生,生五子:應興、應城、應宗、應洪、應文。鼻祖濱公一派源流絲毫無亂。今五屬倡議各房同修譜牒,十世爲期。我繼先公房生者載修,未生者未修。支派奈世遠年湮,各房全無譜據。幸有我濱公源流老譜開視各派,一目了然。然後派叨我祖文仙公,依老譜造錄支派,存遺次子永傳後世。惟潔公房存一掌之牒污毀不明,其中有未毁者,世世一概相同,故統修一本定漢字班文,各房俱同,我祖之派後無二也。
至於倫鼻祖起程之時有一願也。母見眾公徙楚,泣而問曰:“吾兒兄弟徙楚,何以爲始?”衆公拜曰:“我兄弟乃是漢邦何公血派,今徙楚以漢爲始,立業傳家,不得忘乎漢也。”母告衆公曰:“吾兒徙楚,不忘漢邦,何公祖恩黙佑吾兒子孫昌盛。”今修譜牒,各房故不離乎漢也。且潔公房班文分爲伯原前漢五郎,我濱公房三支班文分為叔原後漢十郎。我族譜牒毫無混亂,確實根本,存收彰揚者定有榮華之美焉。
明永樂二十二(1424)年甲歲孟春月
榖旦
十四世嗣孫庠生萧应兴敬撰
濱生光國;國生甲一、甲二。甲二生楚金、楚銀。金生添輔、添慶、添福。輔公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年,1186年)科中武魁,生三子:益鸞、益鳳、益鳴。慶公生益麒、益麟。福公生益翔。鸞公生漢一、漢二。鳳公生漢三、漢四、漢五、漢六、漢七、漢八。嗚公生漢九、漢十。
我祖漢三公字文仙,南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年,1243年)科登進士第,任廣西全州知州,生七子:南仕、南俊、南倡、南儀、南傑、南修、南攸。後辭官歸,知地理通易象,帶長子南仕遊望山水至邵邑隆回三都立業,復遊高坪擇栗坪雲昇山修道,後改文仙山,終於寺後石硐內第五井石椅上,卽於此安葬焉。(考府縣誌栗坪有雲昇山,攺爲文仙山,相傳爲文公修道之所。此云漢三公修道於此,與府縣誌異,謹存之以俟稽考。)
我南俊公居桃林黃泥塘獅寨山下立宅漲水養魚,今改名溫塘,生二子:祖頤、祖汲。頤公生萬一、萬二、萬三、萬四、萬五。萬二公生文淸、文彬、文珍、文屿、文鎭。彬公生繼先,名鏜,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年,1363年)科武庠,後徙湘潭入籍投營,由軍功陞参政,加陞衡州協台,榮任十七年歸,生六子:景忠、景華、景祥、景彰、景福、景春。
我父景忠公明建文四年(壬午年,1402年)科貢生,生五子:應興、應城、應宗、應洪、應文。鼻祖濱公一派源流絲毫無亂。今五屬倡議各房同修譜牒,十世爲期。我繼先公房生者載修,未生者未修。支派奈世遠年湮,各房全無譜據。幸有我濱公源流老譜開視各派,一目了然。然後派叨我祖文仙公,依老譜造錄支派,存遺次子永傳後世。惟潔公房存一掌之牒污毀不明,其中有未毁者,世世一概相同,故統修一本定漢字班文,各房俱同,我祖之派後無二也。
至於倫鼻祖起程之時有一願也。母見眾公徙楚,泣而問曰:“吾兒兄弟徙楚,何以爲始?”衆公拜曰:“我兄弟乃是漢邦何公血派,今徙楚以漢爲始,立業傳家,不得忘乎漢也。”母告衆公曰:“吾兒徙楚,不忘漢邦,何公祖恩黙佑吾兒子孫昌盛。”今修譜牒,各房故不離乎漢也。且潔公房班文分爲伯原前漢五郎,我濱公房三支班文分為叔原後漢十郎。我族譜牒毫無混亂,確實根本,存收彰揚者定有榮華之美焉。
明永樂二十二(1424)年甲歲孟春月
榖旦
十四世嗣孫庠生萧应兴敬撰
**明永乐老谱源流序-参考翻译**
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己酉年,1069年),他们从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早禾市梅子坡圳上出发,兄弟六人带着澜公的长子溶榮一同迁徙至楚南宝庆府南门。熙宁五年(壬子年,1072年),兄弟们各自定居:姪榮居住在府城铺店;淸公居住在新寕县扶阳沙田赤塘乡;湘公居住在邵阳县东中三溪乡;洁公居住在武冈洞口市;㵵、滨两位居住在梅城;淮公居住在城步县儒林绥宁县。㵵公落脚于沙江;滨公落脚于炉观。
滨公生下光国;光国生下甲一、甲二。甲二生下楚金、楚银。楚金生下添辅、添庆、添福。添辅公在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丙午年,1186年)科举中成为武魁,生下三个儿子:益鸾、益凤、益鳴。庆公生下益麒、益麟。福公生下益翔。鸾公生下汉一、汉二。凤公生下汉三、汉四、汉五、汉六、汉七、汉八。鸣公生下汉九、汉十。
我的祖先汉三公字文仙,在南宋理宗淳祐三年(癸卯年,1243年)科举中成为进士,担任广西省全州知州,生下七个儿子:南仕、南俊、南倡、南仪、南傑、南修、南攸。后来他辞官归隐,精通地理和易学,带领长子南仕游览山水来到邵邑隆回三都立业,后又游历高坪,选择栗坪云昇山修行,后来改为文仙山。他终老于寺庙后面的石洞中的第五口井旁的石椅上,并在此安葬。(根据府县志记载,栗坪有云昇山,后来改名为文仙山,传说文公在此修行。这段提到汉三公在此修行,与府县志不同,我们谨慎地保留这个说法供未来考证。)
我的祖先南俊公居住在桃林黄泥塘狮子山下建立了宅邸并在池塘养鱼,这个地方现在改名为温塘,他生下两个儿子:祖颐、祖汲。颐公生下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二公生下文清、文彬、文珍、文屿、文镇。文彬公生下继先,名鏜,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年,1363年)科举中成为武庠,后来迁徙到湘潭入籍,并投身军营,凭借军功晋升为参政,后又被提升为衡州协台,荣任十七年后返回故乡,生下六个儿子:景忠、景华、景祥、景彰、景福、景春。
我的父亲景忠公在明建文四年(壬午年,1402年)成为贡生,生下五个儿子:应兴、应城、应宗、应洪、应文。鼻祖滨公这一脉的传承非常清晰。现在五属倡议各房共同修撰族谱,以十世为期。继先公房中的后代被记载在谱牒中,未出生的后代未被记载。因为年代久远,各房都没有完整的谱牒记录。幸运的是,我们有滨公的源流老谱,这使得各派系一览无遗。然后根据文仙公的老谱来记录支派,以便后代永久传承。只有洁公房的谱牒部分损坏,但未损坏的部分与世世代代的记录一致,因此我们统一修撰了一本,确定了“汉”字辈的班序,各房都遵循同样的班序,确保后代不会有混淆。
至于鼻祖起程之时有一个愿望。当年先祖们准备启程迁往湖南时,鼻祖母含泪问道:“我儿兄弟们迁往楚地,要以什么为根本?”众位先祖跪拜回答:“我们兄弟本是汉朝何公的血脉后裔,如今迁往楚地仍要以'汉'为根本,开基立业、传承家业,绝不能忘记汉室渊源。”鼻祖母叮嘱道:“你们迁徙至楚地,要永远铭记汉朝何公的恩德,祈求祖先保佑子孙昌盛。”因此现在修撰族谱时,各房派都严格遵循"汉"的传承。而且洁公房的班序分为伯原前字汉五郎,我滨公房三支的班序分为叔原后字汉十郎。我们家族的谱牒之所以能保持清晰不乱,正是因为坚守了这个根本原则。凡是能妥善保存、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的必定会获得祖先庇佑的荣华富贵。
明永樂二十二(1424)年甲歲孟春月
榖旦
十四世嗣孫庠生萧应兴敬撰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通滨祖派明永乐老谱源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