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萧氏曾经是一个十分显赫的世家大族,尤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及宋辽这一历史时期,各派竞秀,异彩纷呈,姓香史册,写就了一姓的辉煌。现在,萧姓仍是全国五十个大姓之一,计有人口800多万,排在第三十位,分布也十分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泱泱大族,其枝繁叶茂,流派纷纭的状况是不难想象的。
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三大支:赢姓、子姓和外族改姓。
赢姓的始祖是舜帝时的伯益,他是金天氏少昊后裔皋陶的儿子,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后承担调驯鸟兽的工作也很出色,因此,被舜帝赐姓为赢氏。伯益的玄孙费昌在夏桀的时候投靠了商汤,并在鸣条之战立了大功,得到了商朝的信任,其后,世有功劳,逐渐荣显,被封为诸侯,伯益的后裔孟亏及其后代就被封在萧这个地方,即现在安徽萧县西北一带,遂以萧为氏。赢姓后代对商朝十分忠诚,后来参加了武庚及三监对周朝的叛乱,被灭,幸存者纷纷外逃;未外逃的族人被封给伯禽于鲁,《左传》称:“殷民六族,其一为萧”,就是指的这一事件。有关本支萧氏的历史资料极其稀少,估计秦穆公时,善于吹箫引凤,娶了秦穆公女儿弄玉,并双双升天仙去的萧史,就是这支萧氏的后代。赢姓萧氏以后的发展情况现已无法查考,一般认为,由于资料奇缺,其后代基本认同了萧叔大心为始祖,从而在事实上融进了子姓萧氏之中。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对汉文化的认同,改称汉姓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就有改姓为萧的。北宋辽国契丹族的拔里、乙室已,回鹘族的述律,奚族石抹等氏族全部改成萧氏,成为辽国第一大姓,也是外族改姓中最主要的一支。他们为何要改姓为萧,据说是仰慕汉朝丞相萧何的缘故,比如清代学者张澍著《姓氏寻源》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辽有萧翰,本无姓(有一种传说,称其是唐宰相萧邺逃难于辽的曾经隐姓埋名的后代。值得研究。笔者注),以慕萧何,因为氏”。辽契丹萧氏被称为后族,因袭汉例也号称兰陵,在辽国极其显贵,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皇后、宰相和驸马等重要位置。翻开辽史,一个个耀眼的名字熠熠生辉,闪烁在厚重的史册上,13位皇后、5位皇妃、30多位宰相、13位王、20位驸马及几十位文臣武将,让人叹为观止。著名宰相萧思温,权倾一时的太后萧燕燕,才女皇后萧观音,视为国宝重臣的萧孝穆,让北宋皇帝在靖康蒙羞的萧仲恭,以及著名历史学家萧韩家奴等,都是名声显赫的人物。契丹人本也是炎帝的后代,其后虽然被边缘化,但到了元朝的时候就全部成了汉族,契丹萧氏也基本融进了汉族萧氏之中,今天,我们似乎很难看到“青牛白马”的影子。
萧姓中最主要,最显赫,影响最大的一支是子姓萧氏。《辞源》在阐述萧姓的条文中明确指出:萧姓,出自子姓。这充分表明子姓萧氏在全国萧氏中的地位,它实际就是萧姓的代表。子姓萧氏是商朝开国圣君商汤的嫡系裔孙。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成王时,武庚及三监叛乱后,周朝将宋国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后来微子将王位传给胞弟微仲。宋湣公捷十年的夏天,宋国与鲁国在乘丘这个地方打了一仗,宋猛将南宫万被俘,后通过外交努力,南宫万返回宋国。南宫万勇武有力,很要面子,非常忌恨别人提及此事。十一年秋,即西元前682年秋,一天,宋湣公与南宫万一起出去打猎,因下棋发生了争执,双方互不相让,湣公十分恼怒,于是羞辱南宫万说:“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意思是:我以前敬重你,现在不同了,你这鲁国的俘虏。这话刺痛了南宫万的心,他借着酒性用棋盘一下打死了宋湣公捷,随后叛乱,更立公子游为君。宋诸公子逃奔到了沛国萧县,公子禦说一人逃到了亳城。南宫万的弟弟南宫牛率兵围攻亳。这一年的冬天,宋戴公裔孙乐叔大心及宋诸公子组织军队平乱,杀死了南宫牛和新君游,拥立禦说为君,就是宋桓公。南宫万虽然逃到了陈国,后经宋国贿赂,陈国将其押回宋国,受到了醢刑,被剁成了肉酱。乐大心在这次平乱中立了大功,被封于萧,成为宋国的附庸国君,史称萧叔大心。萧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从此开启了子姓萧氏的历史。
首先使萧氏显姓于天下的是汉朝开国丞相萧何。他在定汉的过程中功勋卓著,无人能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大。有汉一朝对萧何及其子孙特别垂青,另眼相看,厚爱有加,其子孙纷纷封侯袭侯,甚至于犯罪的后人也获得了朝廷极大的宽容,因此,萧氏一族得以发展壮大。萧何的后代特别争气,十分优秀,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与王、谢、袁并称侨姓四大家族,是当时最尊贵的世家大族。受门阀制度的影响,一些非萧何世系的支族也纷纷认祖萧何,所以,其后支系旁出,藤蔓参差,瓜瓞绵绵,派别错综。今天,我们可以在众多支族的老谱中,随处都可以看到萧何宰相的灵光。当然也有例外,但是,这在萧氏派别中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如要继续对萧氏派别的脉络进行梳理,实际就是在萧何裔孙中寻找端倪。
在中国姓氏中,每一个大姓都有自己的郡望。所谓郡望,即郡中最显贵的姓氏。萧氏郡望首称兰陵,另外还有河南、广陵等。
河南郡望,在今天洛阳东一带。其形成的原因和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它实际是兰陵萧氏派演而来。换句话说,是兰陵萧氏后人在外为官,而后定居于此逐渐形成的。比如,投奔北魏,后入拜宰相的原鄱阳王萧宝寅;唐著名散文家,史称文元先生的萧颖士;玄宗至代宗时著名大臣萧昕;以及穆宗时宰相萧俛等,他们或籍贯洛阳,或后来定居于洛阳,但却是清一色的兰陵萧氏后代。河南萧氏播迁于粤闽的居多,因此,今天福建、广东的萧氏后裔许多以河南为郡望。
广陵,即现在扬州的江都,汉朝时设广陵郡。最早在广陵为官的萧氏裔孙是萧豹,他曾担任广陵郡丞一职;齐高帝萧道成的第十子萧鉴,也曾在广陵为王;五代时萧俨曾封广陵侯,其家族从五代至有宋一朝,十分显贵。其实,从地缘角度讲,广陵与南兰陵比邻,因此,兰陵萧氏聚居于此而成为郡望,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西汉置兰陵县,属东海郡,在现在的枣庄、临沂一带,晋朝时置兰陵郡。使萧氏成为兰陵郡望的是汉代名臣萧望之及其后代。萧望之曾任御史大夫等要职,并且当过汉元帝的老师,道德与文章闻名于天下,后被悬图像于麒麟阁,成为三辅大臣之一。其家族颇为兴旺。据《汉书》记载,他的八个儿子都很优秀,其中有四个在朝廷身居要职,著名的汉中郎将萧咸就是其中之一,咸弟萧由一家人中,官至二千石的就有六七人,真是一门贵显,实在叫人仰望。晋朝末年,由于战乱不已,北方士族纷纷南迁,史称永嘉南渡。兰陵萧氏后人淮阴令萧整等率领族人南迁至江苏武进一带,根据当时的侨置法,其地侨称兰陵,就是人们常说的南兰陵。萧氏进入南兰陵后,其勃发的势头更加彰显,他们用浓墨重彩,为萧氏的历史续添了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
兰陵萧氏实在了得,不仅开辟了齐梁两朝,出了19个皇帝,而且在西晋末至后唐的600年间产生了37位宰相,象大文学家萧统、萧颖士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亦复不少,仅齐梁皇室,有著作传世的就有40多人,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兰陵萧氏著名的有皇舅房和齐梁房。
皇舅房始祖是汉中山王相萧苞的九世孙萧卓,其女文寿为宋武帝刘裕的继母,封孝懿萧皇后,因此,萧卓一族便成了皇亲国戚,从此显贵于天下。皇舅房的发展还是十分不错的。从皇舅萧源之开始,其后各代在朝为官者甚众,并连续活跃于宋齐梁陈及以后的隋唐两朝的政坛上。其中著名的有:萧思话、萧斌、萧惠开、萧惠基、萧惠齐、萧惠倩、萧惠训、萧琛、萧介、萧允、萧引、萧德言、萧至忠、萧元嘉等。皇舅房后裔的派衍和分布情况,由于资料不足,这里就不妄议了。
历史上最显赫,并长盛不衰的当属齐梁房。他们既是“帝王世家”,又是“宰相世家”,人丁兴旺,门第显赫,可以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世家之盛的典范。为帝为王,出将入相,或皇亲国戚,或名臣显宦,显文显武,人才辈出,真可谓冠冕蝉联,世代簪缨,珠联玉缀,姓耀山河。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与宋祁都同样地慨叹:“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大文豪苏东坡亦言:“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他们的赞誉,绝非是浪夸虚饰之词,事实上,齐梁房萧氏的确优秀无比。
他们不仅开辟了齐梁两个朝代,而且国破家不败,在以后的隋唐及五代时期继续繁荣,既是皇亲国戚,又是宰相世家。作为皇族,其显赫与繁盛不言而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齐梁皇室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十分突出。齐高帝萧道成及其子孙,个个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梁武帝萧衍及其子孙,人人文采风流,诗意人生。这在历朝皇室中是不多见的,堪称皇室重学的楷模。
萧衍的后代,即梁房子孙,似乎更加出色,特别是昭明太子萧统一派,更是麟趾振振,凤翼翩翩,英才迭起。仅就有唐一朝至后梁末帝时而言,在兰陵萧氏出的十一位宰相中,除萧至忠为皇舅房裔孙,萧邺为梁萧懿九世孙,其余九人,即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寘、萧遘、萧顷等,均为萧统孙子后梁明帝萧岿的裔孙。在300来年的时间里,一个小小的支族中,每隔30来年出一位宰相,并且从唐初到唐末,与龙共舞,总理了天朝的盛与衰,荣与辱,这的确是举世罕见的现象。无怪乎,世人要称其为天潢一派了。尤其是萧嵩一家之中,六代人就连续八人拜相,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一道极其亮丽的风景。
天祐善族,齐梁房不仅显赫,而且人口的繁衍也极其兴旺,过去或现在都代表了萧氏一族的主流。今天,齐梁房裔孙几乎遍布于海内外,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江西、山东、广东、湖北为多。其支派林立,堂号甚众,我们难以一一述说,这里,仅就鲜为人知的萧江氏一派做一简单的介绍。
萧江氏是兰陵萧氏梁房的一个支系,堂号有:永思、思源等,散居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一带,主要聚居地在今江西婺源。
萧江氏始祖是唐僖宗时宰相萧遘次子柱国大将军萧桢。其为何要改姓为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萧桢为恢复唐室,平朱温之乱,指江为誓,如不克,即以江为姓。另一说称,其为躲避追杀而后改姓,因念先世过江而来,遂以江为氏。二说虽有出入,然殊途同归,实质是一样的。萧桢虽然改姓,但不忘祖宗,因此,在江之前冠一萧字,遂为萧江氏。清光绪以后,族人均称萧江为江,但其宗谱、祠堂、墓碑等重要地方,必标萧江以示其宗,证明自己任然姓萧。
萧江氏初避居安徽歙县黄墩,二世祖江懂,即萧桢长子,于西元902年迁婺源皋径,遂为婺源萧江始祖。宋元丰己未,即西元1079年,八世祖进贤县尉江敌,迁居江湾,为江湾萧江氏始祖。
在一千余年的繁衍过程中,萧江氏一派,耕读传家,书香世守,继承了萧氏一族重视文教的优良传统,于是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从宋朝到清朝,出进士46人,七品以上仕宦25人,尚书8人;同时,族中才俊之士颇多,著述亦丰,曾出过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清代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仅江湾村就有著作90多部。 2001年5月30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回乡祭祖,在江西婺源江湾拜谒了祖屋“一府六院”,参观了上青小学,并欣然题词,从此,现代人很少熟悉的江湾村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热点之一,素有“江南第一祠”美称的萧江大宗祠,修缮一新,更加富丽堂皇,气派非凡,吸引了海内外更多的目光。
萧氏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姓,经过无数代人的繁衍生息,支分派别,参差披覆,各大宗之下又有许许多多的堂号与流派,以一短小微弱的篇什,欲将其条分缕析,进行详细的介绍,说得眉目分明,是十分困难的,或者说,也是没有必要的。这里略举部分于后,以满足热衷于了解萧氏派别情况的人们更大的希望与胃口,其堂号有:制律、芳远、敦叙、四序、敦彝、师俭、笃本、友爱、听松、八叶、敦伦、永思、兰陵、四美、追芳、思源、世德、文会、俭让、聚原、昴宿、敬爱、家宝、敦本、三瑞、同文、河南、定汉、经述、忠义、积庆、缉熙、昭穆、追远、燕诒、敦裕、百威、淬涣、映雪、孝思、余庆、椒远等等。今天,在台湾的萧氏中,亦有许多的派别,如:凤翼、浯州、岑海、泰和、饶平、书山、斗山、湧山等。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从历史源渊看萧氏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