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仲凡、桂太两宗翁诣枧田,与父老议修谱事,吾喜之,前辈白晰、如衡以合桃林修通谱期后贤,此志遂矣。
或曰:一九九零年武邵、隆回联修通志,祖一菊公;旋合通滨公世系,孰是祖其所祖也?余惧甚,爰博览谱传,细按史闻,乃知枧田谱修六届。初始乾隆六十年乙卯岁五属合修,谓文四公住新邑司田坪,越四世徙居永宁三都地名枧田。继修于道光十四年甲午,合新邑桃林。光绪四年戊寅,宣统元年己酉则我房自修,皆宗乾隆谱。至宣统二年、民国十五年皆谱通新邑。
合而计之,迄今谱修七焉。统而考之,以一菊公相袭,则有统公四子文四公而传公、道世、泽章,诗华,书绅、启明(弟启文)、后良、贤述,万兴二子长昌元字绍莺,次昌泰字绍鹏,传二子仕森、仕彬。以景春公相承,则有景春字道世传应璋、源志字书绅、忠寿字启文(其兄忠禄字启明)子二朝江字绍鹏,朝吴字绍莺;朝江子二,长廷元字后良,廷泰字后贤,廷泰传承宾承森。
由是观之,二者不唯名讳有同异,且世系相紊者甚,若以同名为一人,则昭穆有所不序。考之武邵与新邑各谱,长仲公(一菊公)之前各世系其差异极小,彬公后各祖则完全相同。余以为彬公前各公均非我视田始迁之祖,二谱所据之此数世祖实人物同一。而修谱世殊,时与势不同,考据不足,观念传说??有别,难免各执一是,牵强附会而使然。
盖以族姓繁衍,瓜瓞绵延,不可胜纪,方有谱谍之作,追溯渊源,收族联谊。当是时也,世远年湮,更兼战乱与迁徒,史料散佚,传闻既渺,难考其实,不可苛求前贤。宣统元年己酉,我枧田四修谱云:·我族之始,始于大伯高祖昌元公由江西吉安府大和县携二侄森彬二公徙居斯土,遂世家焉。父老累代相传,耳所熟听森公之裔徒川者若而人,徙黔者若而人,徒古滇者若而人。彬公之裔亦有徒川一黔、滇者,而我伍、七两房世守斯土,彬公实我枧田鼻祖无疑焉。
或曰、人各有祖,各祖其所祖,人各有亲,各亲其所亲,然谱为何作也?谱为亲作也。其亲之则异者亦同,其不亲则同者亦异矣,厚薄亲疏之分得无缘乎!我枧田之合桃林谱也,迄今历四焉,前缘后缘兼而得之,固所谓亲亲也。夫以宗族论则阁族萧门为一族,以邦国论则我大中华为一族。当此开放鼎革之秋,国力竟争之世,当以思同姓之亲亲中华一族,笃同宗之谊谊我炎黄子孙,以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之,仁爱我国人,则不陷狭隘之宗族主义,全国各族心心相印,同气相求同心为国,中华崛起,指日可待也。由是言之,修谱之举,福泽同宗,利在家国,功在千秋矣。是为跋。
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吉月吉日
翻译:
夏季,仲凡、桂太两位长辈来到枧田,并与村中长辈讨论修订族谱的事宜,对此我感到非常高兴。前辈们如白晰、如衡等提出将枧田与桃林两地的族谱合并修订,以完成先贤们的遗愿,这一想法终于得以实现。
或者说:1990年,武邵与隆回两地联合修订通志,追溯至共同祖先一菊公;随后又将通滨公的世系合并,那么,谁才是我们的祖先呢?对此,我深感忧虑,于是广泛阅读族谱和历史文献,仔细考察历史记载,才了解到枧田族谱已经修订了六次。
最初,在乾隆六十年乙卯年,五地联合修订,当时文四公居住在新邑司田坪,过了四代后,迁移到永宁三都,这个地方叫做枧田。第二次修订是在道光十四年甲午年,与新邑桃林合并修订。光绪四年戊寅年,以及宣统元年己酉年,我们家族单独修订,这些修订都依据乾隆时期的族谱。到了宣统二年和民国十五年,又分别与新邑联合修订族谱。
综合计算,至今已修订族谱七次。总体考察,如果追溯到一菊公,那么从统公的四个儿子中的文四公开始,传至传公、道世、泽章,诗华,书绅、启明(弟弟启文)、后良、贤述,再到万兴的两个儿子,长子昌元字绍莺,次子昌泰字绍鹏,他们各自有儿子仕森、仕彬。
另一方面,如果追溯到景春公,那么从景春字道世传至应璋、源志字书绅、忠寿字启文(其兄忠禄字启明),有两个儿子,朝江字绍鹏,朝吴字绍莺;朝江有两个儿子,长子廷元字后良,次子廷泰字后贤,廷泰传给承宾和承森。
由此看来,两种追溯方式不仅名字有差异,而且世系也有不少混淆。如果将同名的人视为同一人,那么辈分就无法正确排列。考察武邵与新邑各自的族谱,长仲公(即一菊公)之前的世系差异很小,而从彬公之后的祖先则完全相同。我认为,彬公之前的各位祖先并非枧田始迁的真正祖先,两份族谱所依据的这几代祖先实际上是同一个人物。然而,由于修谱的时间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也不同,加之考证资料的不足,以及观念和传说的差异,难免会导致各执一词,强行将不相关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考虑到族姓的繁衍,如同瓜瓞般绵延不断,难以一一记载,因此有了族谱的编纂,以追溯根源,凝聚家族情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乱和迁徙,许多史料散失,传闻也变得模糊不清,很难考证事实,对前人的要求不能过于苛刻。宣统元年己酉,我们枧田第四次修订族谱时写道:“我们的家族起源于大伯高祖昌元公,他从江西吉安府大和县带着两个侄子森公和彬公迁居至此,从此在这里定居。长辈们世代相传,耳熟能详的是,森公的后代中有人迁往四川,有人迁往贵州,有人迁往云南。彬公的后代中也有迁往四川、贵州和云南的人,而我们伍、七两房世代守护这片土地,彬公无疑是我们枧田的始祖。”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每个人都应当尊敬自己的祖先,每个人都有亲人,每个人都应当爱护自己的亲人,但是为什么要编修族谱呢?族谱是为了记录和纪念亲人而编纂的。
对于亲近的人,即使原本不同也会被视为同一家族;而对于不亲近的人,即使原本相同也会被视为不同。这种亲疏之分如何界定呢!我们枧田与桃林两地合并修订族谱,至今已有四次,既保留了过去的关系,又建立了新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亲亲相依”。
从宗族的角度来看,阁族萧门可以被视为一个大家族;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整个中华民族可以被视为一个大家族。在这个开放变革的时代,面对激烈的国家竞争,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同姓之间的亲情,增强炎黄子孙之间的团结,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关爱我们的国人,避免陷入狭隘的宗族主义,让全国各民族心连心,同气连枝,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努力,中华的崛起指日可待。
因此,修订族谱的行为,不仅惠及同宗,也利于国家,其功绩将流传千古。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1994年萧氏续修族谱马家桥枧田七修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