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村萧江宗祠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旧属安徽省徽州府)江湾镇江湾村,又名永思堂,原建于明万历六年,规模宏大,太平天国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次被毁。2003年重建。占地3060平方米,三进九开间。
萧江大宗祠不仅规模庞大、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清康熙甲午年又有志者大兴土木,集资择地重建大祠。该祠尽显王室气派,占地面积达2400平方米,分前院、前堂、中堂、后堂四进。前院为宽敞花园,设有青石护栏半月形莲花池,内养红鲤鱼、草鱼、军鱼等多种鱼类;萧江大宗祠以其规模庞大,建筑宏伟、雕刻精细,匾联典雅,人文深厚闻名遐迩。祠堂有木柱136根,前后丹墀均设青石护栏;梁材檐椽巧饰雕琢,画面生动,形态逼真;祠堂悬挂的匾额、楹联,吟颂萧江巨族辉煌历史,以表达族人崇本思源承前启后的心愿,措词秀雅,情景融洽,喻意深长,催人奋进。萧江大宗祠坐落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旃(占)坑村。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
萧江宗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
二00三年九月,第三次重建。萧江宗祠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雕刻精美,是江湾景区的标志,一进景区的大门,大家第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大宗祠。
“萧江宗祠”是萧江氏族发源地江湾旃坑族建的一座祠堂。为婺源乃至江南最大的宗祠。
不仅规模庞大(占地面积有2400平方米)、建筑宏伟、雕刻精细,而且人文丰富、历史悠久,为“江南第一祠”。
世德堂内有七对八角形的红石柱子,有六对楹联。前栋面对天井的石柱楹联是:“策对廷前身占鳌头之上,文高天下名题雁塔之先”。这是写曲山人萧时中于明永乐辛卯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的事。萧时中殿试文章题为《礼乐策》。文章论述了礼乐刑政的关系。明确提出“礼乐”与“刑政”的关系是“礼乐本也,刑政末也。”下面几句话更进一步指出了礼乐的作用:“以礼乐而化天下,则治道由之而著,风俗由之而美,刑由之而措(放置,不用或少用的意思),政由之而修”。
中栋中间石柱楹联是:“吏治秉千秋宋史载明纪登为国为民所在贤声丕着,文章贻百代性理修要略撰善作善述递徵家学相承”。这是写萧时中篡修五经四书、性理大全、性理会通等经典书籍的情况。
萧时中两为会试考官。萧时中曾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福建各地,见漳州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就把与杨氏、杜氏生的五个儿子积玉、积金、积宝、瑞麟、瑞凤留在漳州。状元萧时中病逝后,其后裔在漳州为时中建了状元墓。为了安全,在曲山,状元萧时中墓地有十八处之多。
中栋,靠天井的石柱楹联是:“为学吏为考官兄弟相继持文衡,作侍郎作方伯父子递兴辅国政。”考官是指状元萧时中,兄弟指的是萧良有、萧良誉。萧良有举明万历八年(1580年)会元、进士第二,主顺天试,经筵讲官,历任修撰侍读,洗马祭酒,纂修会典,在史局工作十五年。著有《玉堂日录》、《玉堂文集》、《春秋解史》、《汉评龙文鞭彩》。良誉进士,授河南、广西学政,任福建参政。父子是指良有、丁泰父子。丁泰进士,任陕山按察使迁右布政,转山西贵州左布政。
上栋靠天井的楹联是:“兴兵刑预机务济世经邦勋铭钟鼎,平倭寇靖蛮疆远谋决策威震夏夷”。这首楹联是写萧维祯的事迹。萧维祯(1406—1472)字肇,号廖阳居士,谥文昭,明宣德庚戌进士(1430),后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维祯公任南京兵部尚书兼机务参赞后,一时守备事无巨细,多由维祯决策。沿海盐枭猖獗,倭寇虐,维祯设计捕获,绳之以法。组织军民抗击倭寇,楹联反映的就是维祯抗击倭寇的事迹。
上栋中间石柱楹联是:“肇基自后唐当年廖岑卜居业创垂统绵世泽,分派由南楚历代各贤继起文经武纬振家声”。这首楹联写的是曲山始祖萧文昌是从湖南长沙于五代后唐迁徙来曲山定居的。六世祖解元萧勉道《吉州三山萧氏族谱序》云:由唐八叶相传至遘,其次子徽,仕唐禧宗,任湖南节度史,官因家焉。徽长子贞唐昭宗朝为九江刺使,生子三人,值唐宋五代,因湖南马氏之乱,兄弟三人出避吉州……来至泸源,遂酌而别,因占卜遇山则吉。于是,长曰文昌徙于庐陵宣化乡之曲山,次曰文忠徙于太和仙槎乡之王山,季曰文源,徙于吉水文昌乡之燕山。这就是三山的来历。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江西省婺源县江湾村萧江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