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西填湖广
明代的湖广布政司包括今湖北、湖南二省之地及河南、广东小部分地区,清代分为二省。元末明初延续宋元时期移民的趋势,东部地区人口向湖广的迁徙一直持续发展,尤其是江西萧氏向湖南地区的迁徙,形成更大规模。
湖南《娄底地区志》载,萧振仁于元末由江西迁湘潭,其后代萧明仪于明嘉靖年间迁深扶,聚居今双峰县花门、杏子。
湖南《祁东县志》载,萧姓于元末明初,始祖萧奥从江西迁本县黄土铺镇驷马村定居。
湖南《浏阳县志》载,萧氏,明初迁入,始迁祖萧崇富,原籍江西。
湖南《零陵县志》载,冷水滩萧家园萧姓,始祖萧宝公,原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阴阳街萧家府,于明初迁徙至零陵县萧湘门。
民国湖南《汝城县志·氏族志》载,本县萧氏有两大家族,白泥塘萧氏,原籍为江西太和县庐源,明初迁入本县。桃金洞萧氏,清初由广东始兴县迁来。
民国湘潭《鳌山萧氏五修支谱》载,本族始迁祖萧自朗,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谟衡乡迁来湘潭斜岭大仓之鳌山。
二、湖广填四川
由于元初蒙古骑兵的残酷杀戮,乃至明末农民起义军与官军在这里长期激战,天灾战祸不断,社会凋残不堪,使四川的家族与民众遭到灭顶之灾,而后出现了“湖广填四川”,明清时流民入川蔚为壮观的场面。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五、六卷)统计,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四川人口约达180万,而元末四川土著才30万-40万人,就是说,在元末到明初的几十年内,除去土著与移民的繁衍人口数量,四川已接受移民达100多万之巨。
清湖南新化《萧氏族谱》载,明清时,其宗族中富公房家族迁四川33家,广西8家,其他外徙37家;贵公房家族迁四川26家,广西24家,其他外徙13家;隆公房家族迁四川31家,广西11家,其他外徙43家;魁公房家族迁四川7家,广西6家,其他外徙40家;老公房家族迁四川21家,广西6家,其他外徙6家;大器房家族迁四川9家,广西4家,其他外徙4家;大乐房家族迁四川8家,广西6家,湖北3家,其他外徙12家;宗贵公房家族迁四川20家,广西16家,湖北10家,其他外徙24家。
三、其他各地萧氏的迁徙
明初在征服战争后,又一统天下,创建了卫所军制,将100多万军队驻守于全国各地,军士必须携带家属前往戍地,分给土地另编军籍而于驻地定居,世袭为军户逐渐成为土著。
云南萧氏:许多家族由是入滇,今《腾冲县志》“姓氏”节载,本县“萧”姓为河南籍,“小西区侍郎坝的始祖是河南萧蔑郎,明洪武年间以军职到腾。”
福建南靖《书洋萧氏族谱》载,第52代萧球,迁长沙。第57代萧觉,唐季五代迁江西泰和。64代萧梅轩,入粤始祖,迁程乡松源。65代萧六十郎,迁饶平。66代萧时中,生于明洪武间,为迁福建漳州始祖,居漳州东门外接官亭。
四、萧氏迁徙开发台湾
清代台湾的移民垦殖是中国移民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中大陆的萧氏家族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今萧氏是台湾姓氏排第30位的大姓,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大陆萧氏,这一情况主要是在清代移民中完成的。
康熙初年:清廷为了断绝与台湾郑氏的来往,令沿海居民皆内迁30里以坚壁清野,结果引起一片混乱,闽粤沿海部分居民反而渡海以求生计。
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禁令开放之后,大陆迁台者更是络绎不绝。如今据有关记录统计,乾隆年间大陆对台湾的迁徙人数最多,至嘉庆年间才稍减缓。
五、萧氏往海外的迁徙
华人陆续向南海诸岛迁徙,大约开始于唐宋时期,迁徙群体主要为广东、福建两省的人民。如马来群岛各岛上的第一批华人居留地,到13世纪时才出现。
最早和人数最多的居留地之一是三佛齐(今苏门答腊岛上的巨港),该地约有几千华人。
1349年:中国旅行家汪大渊叙述单马锡(新加坡岛)时,也提及该岛上有中国人的居留地。
同时,陆路向朝鲜的迁徙也时有所闻:萧迁、萧鼎,宋代人,通晓音律,后入高丽(今朝鲜)定居,将中国音乐介绍给高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1932年的十余年间更是激增,迁入泰国的中国人大约达50万人。1933年以后,由于泰国经济状况恶化,华人迁徙人数迅速下降。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明清民国时期萧氏的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