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志

国朝稽古立法,规制大备,诸司分职,百废具举,有城池以严捍御之防,有公署以明莅政之体,仓廪以备赈,坊表以旌贤,游息有亭宇,止宿有邮舍,关堡立而疆圉固,津梁设而车徒通,皆王政之所经理者也。因其旧而新之,因其圮而饬之,则有司存要之罔劳民、罔伤财而区画有方,事无弗集,斯为善治者矣。故详志之,以寓属望之意云。

城池

洪武甲辰,总制胡海洋同湖广参知政事贺兴隆创筑土城,后圮坏,仅存其址。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雷冲增筑城垣,高一丈,厚四尺,架木覆瓦。正德十四年,知县郭辚经理区画,请诸当道,即旧址创砌石城,通判王耀、知县罗柏相继修完,周围七百六十丈,计四里三分,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垛头一千有奇,沿城窝铺二十座,四门建楼,东曰通济,西曰永隆,北曰拱辰,南曰进宝,今改熏和,雉堞巩固,民赖以安,惟池壕未设,俟有力者为之也。

公署

新化县治

宋熙宁创立,元季兵燹。国朝洪武甲辰年,知县张原善即旧址鼎建。洪武九年,知县孔克烈始建谯楼。景泰元年,复毁,知县孙子固、县丞谭镜重建。嘉靖间,知县罗柏、利宾相继修拓,规制大备。

基地南面大街,北抵城墙,东抵儒学,西抵玉虚宫,南北长五十六丈,东西阔四十一丈。

正厅三间 知县柴蕙扁曰“牧爱”。          穿堂三间

后堂三间  知县佘杰扁曰“学道爱人”。       左右库二间

东幕厅三间  典史张枧重修,扁曰“赞政”。   西军册房三间

正衙,居堂之后                            门堂、寝室咸备

三衙,居堂之西                            门堂、寝室如制

四衙,居堂之东南                          门堂、寝室如制

东,吏、户、礼三房                        承发司

西,兵、刑、工三房                        架阁库

戒石亭,居甬道之中                       吏舍,居六房之后

仪门三门                                 角门二间

仪门左为土地祠                            仪门右为犴狱

谯楼三间                                 前屏壁一座

左为旌善亭                               右为申明亭

右前为督粮厅  旧无。嘉靖二十三年,主簿周经视县前隙地创立,中建堂宇,前辟重门,旁翼以厢房,周缭以垣,接连申明、旌善亭,一时鼎新,制度弘廓,需费悉出公措,扁曰“督储理戍”,自是听政有所也。

儒学  详见《学校志》。

按察分司

在县西大街北,玉虚宫右。洪武三年,知县张原善创。成化七年,都御史吴琛、知府谢省重建。嘉靖十五年,知县利宾、主簿冯翱重修,始大备焉。

基地南北长二十三丈五尺,东西阔十丈五尺,司前街南房地一片八间,东抵巷口,南抵袁义园,西抵袁宗屋地。

正厅三间  扁曰“振肃”。            穿堂三间

寝室三间                           东西厢房各三间

仪门三间                           正门三间

布政分司

在县西大街北,关王庙右,即书院故址。成化元年,知县傅轸创立府馆。成化七年,知府谢省重建。嘉靖二十二年,知县罗应元鼎新,改建为布政司。

基地南北长三十六丈,东西阔一十二丈。寝室后隙地,东西阔一十二丈六尺。后一段临城,南抵张继子塘,北抵城东张本源地,西抵城墙,南北五十五丈,东西八丈九尺。

正厅三间                           穿堂三间

寝室三间                           东西厢房各三间。

仪门三间                           正门三间

演武厅

旧在城外西南半里许,地名西石桥东。洪武初,于此操练士卒。

基地东抵杨茂元地,西抵柯思忠园,北抵永宁八都局及人行官路,今改建南城外大路东旧茶园。地界止载《地理志》,南园下不复录焉。

正厅三间 扁曰“振扬威武”。       后房三间

正门三间                           周缭以垣

阴阳学

在县治东大街北,旧预备仓左。洪武十八年,设官。永乐元年,阴阳训术谢谷贤建厅三间,今废,址存。

东抵谢政地,南抵大街,西抵龚海地,北抵谢良政地,东西阔三丈一尺,南北长七丈五尺。街南官榜房地一段,东抵谭奇地,西抵小巷,南抵王利地,北抵大街,东西阔三丈,南北长五丈。

医 学

在县治西大街北,玉虚宫左。洪武三年,开设惠民药局,本县带管。洪武十八年,设官,即百户傅才遗下住房三间建为医学,今废,基地见存。

僧会司

在承熙寺。洪武十五年,设僧会,今习仪于是焉。

道会司

在玉虚宫。洪武十五年,设道会。旧建官房一所,在三清殿后,为使客馆谷之,今废。

苏溪巡检司

县北一百里。洪武六年,县丞张初始建,后圮坏。成化二十二年,巡检李俊重建,规制悉备。

基地南北长二十四丈,东西阔七十丈,司北下五步,旧为把水厅。

正厅三间                            厢房各三间

衙宅,居厅之左                      吏舍,居厅之右

中为仪门三间                        前为谯楼三间

茶税官厅

在苏溪巡司左。嘉靖二十二年,本县主簿周经奉、分守胡有恒明文为建立官房,统收茶税事。查得本司上西自龙公桥下,东至萧公庙,中为巡司,南北二十四丈,东西七十七丈,巡司之外俱为空闲官地。嘉靖初,被民梁文秀等占为己业,侵收客民地租,备申当道,追给还官,于巡司左边空地委阴阳官杨一气督工起盖官厅一所外,余地仍听客民赁住,每年征纳租银四两二钱,以作修理茶税官房支用。自后承委职官莅止于斯,皆周公之力也。

正厅三间                            穿堂二间

寝室三间                            左右厢房各三间

仪门五间                            正门三间

民壮营房

东门营  临城内左。东西二丈五尺,南北一丈七尺。

南门营  临城内左。东西一丈七尺,南北二丈五尺。

西门营  临城门内右。东西二丈一尺,南北一丈五尺。

北门营  二所。临城内左右。方广各一丈二尺。

巡警冷铺

东城内一铺  在东岳庙右。东西阔一丈三尺,南北长二丈五尺。

南城内一铺  在城内右。东西阔八尺,南北长八尺。

西城内一铺  在布政司右。东西阔八尺,南北长九尺。

东城外一铺  在大街右。东西阔七尺,南北长八尺。

南城外一铺  在大街右。南北阔六尺,东西长七尺。

养济院

在治西南,城隍庙左,小巷西。洪武十五年,县丞徐照建屋宇三所,分男女二院。成化二十一年,知县雷冲修葺。嘉靖九年,知县梁建辰重建厅屋三间,正门一间,右立横屋五间,基地南北阔九丈,东西长九丈。

仓廪

际留仓

在县仪门外。洪武十一年,知县高伯节建。成化二十二年,知县雷冲重修。嘉靖间,主簿张仙、冯翱相继新建厅房三间、左右仓八厫,岁收存留米,候官吏支给。

学 仓

洪武三十三年,知县马文烱创建于旧学西庑后。成化七年,迁今学内东北隅。嘉靖二年,知县罗柏重建仓二厫,岁收存留米,候师支给。

旧预备仓五所

俱洪武三十三年知县马文烱创建,积储稻谷,以备荒歉赈济。

在城仓

旧在县东大街北。计一十一间,基地南北一十三丈五尺,东西阔九丈,外辟官道,长一十三丈,阔一丈六尺。成化七年,迁城隍庙右学空地,知县吴春鼎建。知县郭辚、罗柏、梁建辰积谷盈余,相继修理。嘉靖十四年,知县利宾、主簿冯翱重建官厅三间,左右仓二十二间。基地东西阔九丈,南北长一十四丈。

东 仓  在大阳八都,地名求溪。

西 仓  在大阳六都,地名水东。

南 仓  在永宁二都,地名城头。

北 仓  在大阳一都,地名茅坪。

以上四仓今废。

新预备仓十九所

成化二十年,知县雷冲遵依都御史马驯案验,奉例有司务要措置,或劝借二千石为额,每都设立仓厫,积谷收贮,责令附近老人斗级看守,以备赈济。

新仓坪仓  在大阳一都。

汪家坊新一仓  在大阳二都。

汪家坊新二仓  属大阳三都,与二都同处。

洋溪新仓  在大阳四都。

新南仓  在大阳五都。

桃林新仓  在大阳六都。

龙潭新仓  在大阳七都。

珂溪新仓  在大阳上八都。

求溪新仓  在大阳下八都。

山溪新仓  在大阳九都。

青塘新仓  在大阳十都。

长鄄新仓  在永宁二都。

寨上新仓  在永宁四都。

葛藤坪新仓  在永宁七都。

麻罗新仓  在永宁七都。

旧县新仓  在石马二都。

白崖塘新仓  在石马三都。

窝山新仓  在永宁一都。

高坪新仓  在永宁上二都。

以上仓俱废。

坊表

宣化坊  在县前大街。今废。

通济坊  在县东大街。今废。

育英坊  在儒林右。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雷冲建。

阜民坊  在县东大街。

丛桂坊  在县东大街。为永东丁酉科举人谢磷等四人立。俱废。

进士坊  在县南大街。知府方达为景泰甲戍科进士刘显立,已废。嘉靖间,知县佘杰、主簿周经、典史张槐捐资重建。

天香一枝坊  在县南大街。知县莫曰秀为弘治己酉科举人伍佐立。

书荣坊  在县南大街。知县莫曰秀为弘治己酉科举人陈瑀立。俱废。

忠爱坊  在县前。知县张瑮建。罗应元重扁。见存。

鸿渐坊  在县前大街。知府邓继曾为嘉靖丁酉科举人刘轩立。见存。

亭宇

梅山亭  在县治南四里。宋熙宁所开梅山上,秀峰环拥,陇亩四望,为是邑山水之胜览,建元毁。永乐三年,知县肃岐修复斯亭,寻废,碑尚存。嘉靖戊申,知县佘杰捐资,同主簿周经、典史张槐重建亭宇,不扰于民,而一旦规制焕然。邑人刘轩撰记,见艺文。自是大夫士凡游饯赏,每聚首于此,咸称盛举也。

劝稼亭  在县治北。景泰间,知县潘全创。正统间重建,当农务方殷,长吏以时循行、劝课力农者,自相敏于其事,乡耆立亭以憩之,故名。训导蔡珪有记,士夫有诗。今废。

超然亭  去县治西南一百里文仙山上。宋淳佑间建。昔文斤公居此山,号超然子,以其登眺有超然物外之兴,故名其亭以志之。今废,基址犹存。

邮舍

龙溪公馆  去县治南,龙溪铺左,自邑抵府治一百八十里,龙溪介中道也,使臣夕至,馆谷无所。正德十二年,知县郭辚请诸当道,创建公馆,经理区画,委义官谢安董其事,越岁落成。嘉靖间,知县利宾、罗应元相继修理,自是止宿获即旅之安,郭公之功居多也。

正厅三间                        穿堂三间

寝室三间                        厢房各三间

正门三间                        周缭以素垣

铺舍一十一所

俱往南路,接邵阳界。嘉靖十三年,知县利宾、主簿冯翱重加修理。二十六年,知县佘杰、主簿周经于铺前建立邮亭三间,修饰大备,足以谨斥堠、速传命也。

县前总铺  在谯楼前左。

冷水铺  去县南十里。

石笋铺  去县南二十里。

南烟铺  去县南三十里。

潮水铺  去县南四十里。

木山铺  去县南五十里。

石槽铺  去县南六十里。

中源铺  去县南七十里。

潮源铺  去县南八十里。

龙溪铺  去县南九十里。

牛山铺  去县南一百里。

关堡

纸钱堡  去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嘉靖十四年,知县利宾、主簿冯翱因玄溪贼窝流聚,势渐猖獗,请当道于纸钱隘创建堡舍一所,宝庆卫轮拨指挥一员,军余二十名,戍守以防出没,庶几潜摄其心也。

正厅三间                    穿堂二间

寝室三间                    厢房各三间

仪门三间                    正门三间

营房二十间

花桥堡  去县东南一百里。嘉靖十四年,知县利宾、主簿冯翱因其地接安化、湘乡,盗多聚于龙山,山隧径通,时出为患,请诸当道,亦立堡舍,宝庆卫拨千户一员,余丁二十名戍守,门堂、寝室、营房咸备,与纸钱堡同制焉。

油溪堡  去县东北八十里。接安化境,盗贼要害之处。嘉靖二十一年,知县罗应元申请建立,门堂、寝室俱与花桥堡同,惟前设谯楼三间,营房止十间,立团保乡,兵一百名,轮班固守,量免差役。

津梁

上 渡  县治东半里。

下 渡  县治东北半里。

大洋江渡  县西北十里。

茅埠渡  县治西十里。

卢观渡  县治西三十里。

古塘渡  县西二十里。

茶园滩渡  县西三十五里。

求溪渡  县南六十里。

青峰渡  县东十里。

白溪渡  县北八十里。

澧溪渡  县北九十里。

油溪渡  县东北八十里。

已上渡每岁编渡夫、造舟楫以通往来,亦王政之一也。

庆丰桥  县西城外。正德间,邑民周邦达募资,甃砌石梁,覆以瓦屋,傍次街级以便汲水。知府伍佐为记。

通济桥  县东城外。为水陆通衢。正德间,知县郭辚命民募资,梁以坚石,民甚便之。

淛溪桥  县西三里许。砌石成梁,知州袁宁有记。

龙溪桥  县南九十里。溪水湍急,民多病涉。嘉靖九年,知县梁建辰命工伐石以为梁,公措二百余金以充费,耆民邓永旭捐资六十两,功始就绪焉。

古塘桥  县西二十里,先是设渡。嘉靖十三年,知县利宾、主簿冯翱捐金为之倡,通判邹学、耆民曾廷爵募资为之助,计费无虑数百余两,为石梁十洪,上覆以瓦,成未几,为水所圮,仍济之以渡云。

青峰桥  县东十里,旧设渡。弘洁间,邑众募资,甃砌石梁三洪,高广平直,如履坦途,历数岁功始告成也。

炉前桥  县北一百里石马二都,地名潘洋。都运使刘显募工,伐石为梁,详纪于石。

鼎溪桥  县西南十五里。成化十六年,医官曾溍攻石为梁,有记。

八字岩桥  县西五里大阳五都。成化间,生员孙瑗捐资创建。

安定桥  县西五十里。成化一十二年,邑民伍球募资修砌。

连溪桥  县东三十里。创于成化甲辰,修于嘉靖甲午,训导朱莹记之。

官庄桥  县西北五十里,耆民伍贵才募资创立。成化二十三年,伍俊等重修刻石,存记。

田心桥  县南六十五里。一名荣华桥。

倚溪桥  县西十里大阳五都。

扶竹桥  县南一百一十里大阳下八都。

旧县桥  县北八十里石马二都。

柳溪桥  县东南五十里大阳九都。

已上桥,书其大而要者,其余尚不能悉也。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