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湖南益阳萧氏的族人。从二OOO年夏天至二OO二年国庆节,用了两年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七修家谱的工作。一万多丁口基本收录入谱。而寻根的问题,虽经多方努力,没有解决好,留下一个遗憾。现特求教各地谱学专家,希望能够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迁益始祖高隆公大约在明洪武十七年第二次下诏移民时,从江西泰和县早禾渡鹅颈大丘迁到湖南衡阳,再迁到湖南益阳梓山村落户的。前者在湖南南部,后者在湖南北部(洞庭湖平原)。两地相距约300公里。

第一次修谱是乾隆41年至47年完成的。

从1384年(估计年代)始祖迁益阳,至1782年一修完成,恰好相距约400年。这个时候,正遇上清朝乾隆年间谱禁第二个高潮席卷全国。朝廷明确规定: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或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

所以,我族祖先的来龙去脉,一至六修的家谱是一片空白,序跋中没有作具体说明。现在从老谱中只能获知几点小小的线索:

一、高隆公夫妇的生殁年月。高隆公,字映山,生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一三六二年)壬寅八月二十六日未时,殁于明宣德十年(公元一四三五年)己卯六月初三子时,享年73岁。夫人曹氏:生于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一三六七年)丁未正月十五丑时,殁于明正统元年(公元一四三六年)丙辰九月十六子时,享年69岁。

二、始祖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渡鹅颈大丘迁出。老谱中多次提到“徙衡迁益”。由此可知是先到衡阳,后到益阳。

三、一修的《派原序》中有一段文字这样说:“始祖迁益以来,未有老谱,而继继绳绳.按派取字,莫敢或越。其派语五言四句‘高思必至文,彦廷正丹汝,大应洪楚国,时清永康宁’。其文义虽未能强解,而历传不爽,族之妇女童稚皆耳熟焉。”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族贤洪拔公有感于派语已用到第十八字,仅剩下“康、宁”二字了,刻不容缓,修谱大事不能再拖延了。因而着手一修的工作,至一七八二年完成。

从上面的那段文字分析:

   l、派语一直在族中流传。

   2、派语的产生有三种情况:

   一是高隆公从江西或衡阳带来的;

   二是高隆公自拟的;

   三是二世以后的族贤补拟的。

益阳萧氏高隆公后裔联系人 萧望恩 电话15386375821

点赞(23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