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姓起源多样,包括伯益后裔在萧地为官而得姓,子姓宋国微子启之孙大心建萧国以国为氏,以及金元时期太一教徒因宗教原因改姓萧。历史上,契丹、满族等少数民族亦有改姓萧的情况,尤其在辽国,萧姓成为第一大姓。这些多元来源不仅丰富了萧姓的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结构和家族关系。
(一)出自大禹贤士伯益①后裔
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②,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③”,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注:
①伯益,别名伯翳,也称大费。嬴姓,一说"姬姓"。山东费县人。大业之子。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夏启六年时,病死,享年一百多岁,时夏王朝给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与夏王启皆是黄帝的后裔。
②作士于萧:在萧地做官。
③烈山泽而焚之:一种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法,火烧山泽,即是将山上的植被、树木焚烧。
(二)出自子姓,以国为氏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①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②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太心③平南宫长万④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⑤也持此说。
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注:
①微子启:商朝末帝纣王之兄,平定武庚叛乱有功。《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微子开(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故改“启”为“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启多次进谏,纣不听。微子启离开纣王,投奔西伯姬昌。周武王伐纣克殷后,微子启向武王谢罪,武王恢复微子启原爵位。周公平管叔、蔡叔之乱后,大封诸侯,封微子启于宋地,建立宋国。微子启仁义贤能,身受殷遗民百姓爱戴。
②古萧国:古地名,因盛产一种草名“萧”,得地名“萧”,至今萧县仍产大艾萧。萧可供祭祀,亦为点明之物。祭祀是古代氏族最肃穆而隆重的活动,萧国古人以萧草为图形,用甲骨文肃加草头组成氏族原始图腾,形成氏族的名和族徽。
③萧大心:子姓,字叔,名太心,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国公族。原为宋国萧邑大夫,因平定宋国内乱有功而被宋桓公封于萧邑建立子爵萧国,为宋国的附庸国。后来萧国被楚国所侵并,子孙就以国为姓,为萧氏。子孙世代尊萧大心为萧姓始祖。
④南宫长万:宋朝名将。
⑤《元和姓綦》为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
(三)少数民族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
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有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
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北方萧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北部的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乙室已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奚族石抹等五个氏族全部改姓萧氏,成为辽国第一大姓,北方地区的萧姓一下就增加了许多。到元朝时华北和中原的这部分外族全部成为汉族。
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可观,辽国皇后都为萧姓,辽国外戚几乎都为萧姓。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萧,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世居浑春,部分汉化改姓萧。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部分汉化改姓萧。
佤族原有姓氏,但很早改用汉姓。1980年《沧源县班洪寨社会调查》显示,萧氏是该寨人口最多姓氏。
《普米族》一书说,因封建制度的改土归流运动,普米族巴落瓦支氏部分改汉姓萧氏。
文献《巍山彛族姓氏分布调查》记载,彛族有萧氏但人数不多。
傣族大多没有姓氏(姓氏限于土司贵族),随着汉化尤其明朝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运动,傣族逐渐出现汉姓,萧姓为其中之一。
其他少数民族如阿昌族、壮族、土家族、回族、白族等,均有萧氏分布。
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存疑。
清朝满洲八旗舒穆禄氏族的一部分、伊喇氏族集体改为汉姓萧氏,伊喇氏族的先民出自辽国的移剌氏族,在北宋时已有一部分改为萧姓,而舒穆禄氏族的先民出自奚族的石抹氏族。
(四)太一教徒改姓萧,金元时期道教的独特现象。
在金、元时期,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这一做法不仅反映了宗教信仰对个人身份的影响,也展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太一教的历史背景与创立
太一教,又称太一道,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教派,创立于金初。创始人萧抱珍因其传授“太一三元法箓”之术而闻名。该教派名称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意,强调“弱者道之用”,即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理念为核心教义。太一教不仅继承了道教传统的符箓法术,还特别注重道士的出家修行制度,这一点与佛教有相似之处。
太一教始祖萧抱珍规定,凡是非萧姓嗣教者,在加入太一教后必须改姓萧。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增强教内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和尊崇创教人的贡献。这一规定在金、元时期的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执行,成为太一教区别于其他道教派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太一教的教义与实践
太一教的核心教义基于老子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太一”,即元气浑然一体的状态。通过修炼可以达到与“太一”合一的境界,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太一教徒除了学习经典外,还需要掌握各种符箓法术,并将其应用于治病救人和社会服务之中。
与正一道相比,太一教在组织结构上更加严格。太一教道士必须出家修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放弃世俗生活,全身心投入到宗教活动中去。此外,继任法嗣者还需接受秘箓法物,象征着传承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太一教的宫观被称为庵,墓地称为塔,这些命名方式明显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改姓萧的文化意义
在太一教内部,所有非萧姓嗣教者都需改姓萧,这一传统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首先,它强化了信徒对教派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大家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群体。其次,改姓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性的承诺,表明信徒愿意放弃原有的身份认同,完全融入新的宗教共同体中。
据统计,在金、元时期,约有数千名信徒因为加入太一教而改姓萧。虽然具体数字难以考证,但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这一人数相当可观。例如,《金史》中有记载提到,仅在山东地区就有上百个家庭因为信奉太一教而集体改姓萧。这不仅改变了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家族关系。
©该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陵萧氏 » 华夏萧姓起源及构成的多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