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祀志
《记》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盖祭所以一幽明神人之理,惟贤者为能尽祭之义也。然非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是故先王致力于民者尽,故致力于神者祥,惧其渎以侥福也。邑之坛壝设而春祈秋报之典秩,祠庙建而报德报功之礼明,所以交神明、昭感格者至矣。他如寺观、丘墓,虽非祀典所载,而亦附录于此,俾览之者知兴废之自,而先哲之没,不随物而澌尽者有所稽焉。
坛壝
社稷坛 在西城外半里大路南。洪武九年,知县孔克烈建。基地东西阔二十三丈,南北长二十二丈整。
按唐制,建社稷于东西,用日月章服升降跪起之节,鄙野不经。国朝酌古准今,并为一坛,东西二丈五尺,南北如之,高三尺,出陛各三级。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上正中,以取其不偏。木主二,高二尺二寸。社居左,题曰“县社之神”;稷居右,题曰“县稷之神”。厨斋舍等屋各若干楹,以垣缭之,立四红油门,由北门入,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
山川坛 在南城外半里大路西。洪武九年,县丞慈孝基建。基地东西阔二十一丈,南北长二十三丈五尺整。
按前代风师一坛,雨师一坛,在社稷坛东西。国朝洪武八年,定制并为一坛,南向广袤,石主与社稷坛同,木主三,高亦如之,一题曰“风云雷雨之神”,居中;一题曰“本县境内山川之神”,居右;一题曰“本县城隍之神”,居左。外缭以垣,神厨、斋舍、门屋悉如社稷之制。岁以春秋仲月上旬巳日致祭。
邑厉坛 在北城外半里。洪武九年,知县孔克烈建。东西阔十丈,南北长九丈整。
按洪武三年创建,以春三月清明日、秋七月十五日、冬十月一日晡时致祭。先期三日,有司移牒“城隍之神”,祭之日,奉城隍神主于坛正中南向以主其祭,设“无祀鬼神位”于坛下,祭文录于石刻。
庙祠
城隍庙 旧在县东大街北。洪武十五年,知县董仲义建。成化七年,知府谢省更以城西南隅学地鼎建庙宇、寝室、廊庑、重门,悉如制。基地东西阔二十五丈,南北长五十丈整。
按洪武元年,城隍皆加以封爵,府曰公,州曰侯,县曰伯。新化县城隍勅封为鉴察司民显佑伯,诏录见艺文。三年,革去封号,止称新化县城隍之神。是年六月二十一日,又诏各处城隍庙屏去闲杂神道。越二日,又诏各府、州、县城隍庙宇俱如公廨设公座,笔砚如其守令,造为木主,绘以云山,付以鉴视纠察之任,司民命于冥冥之中。新官到任,俾其特与神誓,使司民社者不敢以非理虐吾民也。
大禹庙 在县北一百里苏溪巡检司北。资江滩濑险阻,古立神禹庙祀之,以其有治水之功也。正统六年,知县陈宣重修。
东岳庙 在县东大街北。洪武十六年建,东抵柯思忠地,西抵李茂地,南抵大街,北抵预备仓地。
关羽庙 一在县西大街北,今布政司左;一在南城外福景山。元大德十年建,至正甲申年,新化县达鲁花赤兼劝农事识弥尔重建。
雷神庙 县南一百里金凤山。岁旱,祷之辄应。大德甲申,兵毁;洪武十八年,县丞叶宗重建。
英佑庙 县东一里资江之西岸,操舟者祷之有应。成化间,知县雷冲命建。
寺观
承熙寺 在治南半里。宋熙宁五年建,以“熙宁”二字分名,新化为承熙,安化为启宁,见《安化志》。元毁。洪武十五年,设僧会司,僧会可俊重建。
兴福寺 县东八十里大阳九都。宋宝佑建,元毁。永乐初僧志广复本寺,僧会妙谥重修。
常福寺 县西一百里永宁二都。宋绍兴建,元毁。洪武二十年,僧福孙重建。永乐初,僧善信修。
天王寺 县西一百里永宁七都。宋乾道间建,元毁。正统间,僧圆惠修。
希福寺 县南六十五里大阳八都。宋乾道间始建,嘉熙毁。永乐十八年,僧永奇重立。正德间,僧人正耀修。
开通寺 县南一百里永宁三都。宋宝佑建。正统间,僧道贵修。
灵济寺 县西大阳一都。宋乾道建,熙宁毁。永乐间,僧可俊重修。
功澄寺 县西三十里。宋熙宁间建,元毁。永乐初,僧善昌重建。正统间,僧道智修。
观音寺 县南七十里大阳八都。宋熙宁建,元毁。永乐间,僧妙济重建。
玉虚宫 县西大街北。元至正间,道士曾如寿建。洪武十五年,设道会司。永乐间,道士罗必常重修。
苗田观 县西九十里永宁八都福田山。元大定间建。永乐间,道士谭添才重建。
崇阳观 城东南半里。宋宣和,道士谭有元建,元毁。正统间,道士吴道清立,后废。嘉靖十五年,斋人王普庆重建。其地即“崇阳夕霭”之一景也。
灵真观 县南一百里永宁三都文仙山,即文斤公祠。唐元和间建,宋大观勅赐“灵真观”。永乐初,道士郑元受复修。天顺间,指挥姚琮重建殿宇。
丘墓 义冢附
宋忠臣新化令杨勋墓 在石马二都旧县之东。事见《人物志》。
明乡贤都运使刘显墓 在石马二都独山之麓。前有石华表二。
乡贤知州袁宁墓 在大阳六都桃林之原。
乡贤知府伍佐墓 在大阳二都,地名山塘龙溪之冈。
义冢 在县西一里。嘉靖间,知县梁建辰买民地一所,创为漏泽园,凡不侍死所者,悉葬于是。基地东南抵大路,西北抵民王淑皞坟地。有碑记。呜呼,是亦惠政之不可缓者,西伯掩骼,谓其泽及枯骨,此殆庶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