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六

  二月乙巳,王晏球奏,此月三日收复定州,获王都首级,生擒契丹托诺等二千 余人。百僚称贺已毕,乃诏取今月二十四日车驾还东京。辛亥,以北面行营招讨使、 宋州节度使王晏球为郓州节度使,加兼侍中;以北面行营副招讨使、沧州节度使李 从敏为定州节度使;以北面行营兵马都监、郑州防御使张虔钊为沧州节度使;幽州 节度使赵德钧加兼侍中。乙卯,以枢密使赵敬怡权知汴州军州事。丙辰,邢州奏, 定州送到伪太子李继陶,已处置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八

  二月己丑朔,以宋州节度使赵延寿为左武卫上将军,充宣徽北院使。癸巳,诏 贡院旧以例夜试进士,今后昼试,排门齐入,即日试毕。丁酉,幸至德宫,又幸安 元信、东丹王托云之第。辛丑,以鸿胪卿致仕贾馥卒废朝。以枢密院使、守太尉、 兼中书令安重诲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充河中节度使,进封沂国公。己酉,以右 威卫上将军陈皋为洋州节度使。诏诸府少尹上任,以二十五日为限。诸州刺史、诸 道行军司马、副使、两使判官已下

旧五代史 后唐·闵帝纪

  天成元年,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二年四月,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 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十一月,加检校太傅。三年三月,授汴州节度使。四年, 移镇河东。长兴元年,改授镇州节度使,寻封宋王。二年,加检校太尉、兼侍中, 移镇鄴都。三年,加中书令。秦王从荣,帝同母兄也,以帝有德望,深所猜忌。帝 在鄴宫,恆忧其祸,然善于承顺,竟免闲隙。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十

  二月癸丑朔,帝于便殿问范延光内外见管马数,对曰:“三万五千匹。”帝叹 曰:“太祖在太愿,骑军不过七千,先皇自始至终马才及万。今有铁马如是,而不 能使九州混一,是吾养士练将之不至也。吾老矣,马将奈何!”延光奏曰:“臣每 思之,国家养马太多,试计一骑士之费,可赡步军五人,三万五千骑抵十五万步军, 既无所施,虚耗国力,臣恐日久难继。”帝曰:“诚如卿言,肥骑士而瘠吾民,何 益哉!”《五代会要》:上问见

旧五代史 后唐·末帝纪上

  天祐十八年,庄宗营于河上,议讨镇州。留守符存审在德胜寨未行,梁人谓庄 宗已北,乃悉众攻德胜,庄宗命明宗、存审为两翼以抗之,自以中军前进。梁军退 却,帝以十数骑杂梁军而退,至垒门大呼,斩首数级,斧其望橹而还。庄宗大噱曰: “壮哉,阿三!”赐酒一器。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二

  五月丙辰朔,帝不视朝,临于西宫。宰相豆卢革进位左仆射,韦说进位门下侍 郎兼户部尚书、监修国史,并依旧平章事。兗州节度使、检校太傅硃守殷加同平章 事,充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沧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安元信加同平章事,移镇徐 州;邠州节度使、检校太保毛璋加同平章事。以太子宾客郑珏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 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工部尚书任圜为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 事、判三司。徐州节度使李绍真、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九

  二月乙卯,制晋国夫人夏氏追册为皇后。丙辰,幸龙门。诏故皇城使李从璨可 赠太保。诏出选门官,罢任后周年方许拟议,自于所司投状磨勘送中书。又诏罢城 南稻田务,以其所费多而所收少,欲复其水利,资于民间碾硙故也。秦州奏:“州 界三县之外,别有一十一镇人户,系镇将征科,欲随其便,宜复置陇城、天水二县 以隶之。”诏从之。甲子,幸至德宫。以右卫大将军高居贞为右监门卫上将军。庚 午,以前华州节度使李从昶为左骁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三

  丁酉,内出象笏三十四面,赐百官之无笏者。己亥,帝御文明殿,百官入阁, 月望如月朔之仪,从新例也。荆南高季兴上言,峡内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幽州 奏,契丹寇边,诏齐州防御使安审通率师御之。辛丑,以前青州节度使符习为郓州 节度使,以前华州节度使史敬熔为安州节度使。乙巳,禁熔钱为器,仍估定生铜器 价斤二百,熟铜器斤四百,如违省价买卖者,以盗铸钱论。丁未,枢密使院条奏: “诸道节度使、刺史内,有不守诏

旧五代史 后唐·庄宗纪六

  甲辰,以兗州节度使李绍钦依前检校太保、兗州节度使,进封开国侯;以邠州 节度使韩恭依前检校太保、邠州节度使,进封开国伯。丙午,以福建节度使、闽王 王审知依前检校太师、守中书令、福建节度使。戊申,幸郭崇韬第。己酉,诏天下 收拆防城之具,不得修浚池隍。以西都留守、京兆尹张筠依前检校太保,充西都留 守。甲寅,以沧州节度使李绍斌充东北面招讨使,以兗州节度李绍钦为副招讨使, 以宣徽使李绍宏为招讨都监,率大

旧五代史 后唐·明宗纪一

  初,孝成事唐献祖为爱将,献祖之失振武,为吐浑所攻,部下离散,孝成独奋 忠义,解蔚州之围。武皇之镇雁门也,孝成厌代,帝年甫十三,善骑射,献祖见而 抚之曰:“英气如父,可侍吾左右。”每从围猎,仰射飞鸟,控弦必中,寻隶武皇 帐下。武皇遇上源之难,将佐罹害者甚众,帝时年十七,翼武皇逾垣脱难,于乱兵 流矢之内,独无所伤。武皇镇河东,以帝掌亲骑。时李存信为蕃汉大将,每总兵征 讨,师多不利,武皇遂选帝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