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

旧五代史 后汉·列传二

  陈王承勋,高祖之幼子也。国初授右卫大将军。隐帝嗣位,加检校太尉、同平 章事,遥领兴元尹,俄代侯益为开封尹,进位检校太师、兼侍中。乾祐三年冬十一 月,萧墙之乱,隐帝崩,军情欲立勋为嗣。时勋已病,大臣及诸将请候勋起居,太 后令左右以卧榻舁之以见,诸将就视,知勋之不能兴,故议立刘赟。周广顺元年春 卒。周太祖下诏封陈王。

旧五代史 后汉·列传一

  周太祖入京,凡军国大事,皆请后发教令以行之。是岁,议立徐州节度使赟为 帝,以迎奉未至,周太祖乃率群臣拜章,请后权临朝听政,后于是称诰焉。及周太 祖为六军推戴,上章具述其事,且言愿事后为慈母。后下诰答曰:“侍中功烈崇高, 德声昭著,翦除祸乱,安定乾坤,讴歌有归,历数攸属,所以军民推戴,亿兆同欢。 老身未终残年,属兹多难,惟以衰朽,托于始终。载省来笺,如母见待,感念深意, 涕泗横流”云。仍出戎衣、

旧五代史 后汉·隐帝纪中

  朕以渺躬,获缵洪绪,念守器承祧之重,怀临深履薄之忧。属以天道犹艰,王 室多故,天降重戾,国有大丧,奸臣乐祸以图危,群寇幸灾而伺隙,力役未息,兵 革方殷。朕所以尝胆履冰,废飧辍寐,虽居亿兆之上,不以九五为尊,渐冀承平, 永安遐迩。内则禀太后之慈训,外则仗多士之忠勋,股肱叶谋,爪牙宣力。西摧三 叛,抚其背而扼其喉;北挫诸蕃,断其臂而折其脊。次则巴、邛啸聚,淮、海猖狂, 才闻矢接锋交,已见山摧岸沮,

旧五代史 后汉·隐帝纪上

  乾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高祖崩,秘不发丧。二月辛巳,授特进、检校太尉、 同平章事,封周王。宣制毕,有顷,召文武百僚赴万岁殿内,降大行皇帝遗制,云: “周王承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服纪日月,一依旧制。”是日,内外发哀成服。 初,高祖欲改年号,中书门下进拟“乾和”二字,高祖改为乾祐,至是与御名相符。 甲申,群臣上表请听政,诏答不允,凡四上表,从之。丁亥,帝于万岁殿门东庑下 见群臣,尊母后为皇太后。己

旧五代史 后汉·高祖纪上

  帝弱不好弄,严重寡言,及长,面紫色,目睛多白。初事唐明宗,列于麾下。 明宗与梁人对栅于德胜,时晋高祖为梁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辍骑以授之,取断 革者自跨之,徐殿其后,晋高祖感而壮之。明宗践阼,晋高祖为北京留守,以帝前 有护援之力,奏移麾下,署为牙门都校。应顺初,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 会闵帝出奔,与晋高祖相遇于途,遂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 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鎚立于晋高祖后

旧五代史 后晋·列传九

  从简性忌刻而多疑,历州镇凡十余,所在竖棘于公署,才通人行,左右稍违足 而忤,即加鞭笞,或至杀害,其意不可测,吏人皆侧行。其烦苛暴虐,为武臣之最。 六年秋,随驾幸鄴都,遇疾请告,寻卒于乡里,年六十五。赠太傅。

旧五代史 后汉·高祖纪下

  六月乙卯,契丹河中节度使赵赞起复河中节度使。是日,契丹右仆射兼中书侍 郎、平章事张砺卒于镇州。丙辰,车驾至洛,两京文武百僚自新安相次奉迎。郇国 公李从益、唐明宗淑妃王氏皆赐死于东京。甲子,车驾至东京。丙寅,以汉州就粮 归捷指挥使张建雄为濮州刺史,以金州守御指挥使康彦环为金州防御使。建雄、彦 环皆因乱害本州刺史,自知州事,故有是命。以北京知进奏王从璋为内客省使。戊 辰,制:“大赦天下。应天福十二

旧五代史 后晋·列传十二

  及高祖建义于太原,唐末帝遣延光以本部二万屯辽州,与赵延寿掎角合势,及 延寿兵败,延光促还,故心不自安。高祖入洛,寻封临清王,以宽其反侧。后延光 擅杀齐州防御使秘琼,而聚兵部下,复收部内刺史入城,高祖甚疑之,乃东幸夷门。 时延光有牙校孙锐者,与延光有乡曲之旧,军机民政,一以委焉。故魏博六州之赋, 无半钱上供,符奏之间,有不如意者,锐即对延光毁之,其凶戾也如此。初,朝廷 遣使封延光为临清王,因会僚

旧五代史 后晋·列传十三

  天福中,朝廷姑息契丹,务安边塞,重荣每见蕃使,必以箕踞慢骂。会有美棱 数十骑由其境内,交言不逊,因尽杀之,契丹主大怒,责让朝廷。朝廷隐忍,未即 加罪,重荣乃密构吐浑等诸族,以为援助,上表论之。其略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