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征主编的纪传体史书。唐太宗皇帝想以史为鉴,以知兴替,命贤臣谏官魏征修撰《隋书》,魏征不负重托,依时完成使命。《隋书》共85卷,包括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在正史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隋书 列传·卷三十六
《易》称:“圣人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又云:“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然而士之立身成名,在乎仁义而已。故仁道不远,则杀身以成仁,义重于生,则捐 生而取义。是以龙逢投躯于夏癸,比干竭节于商辛,申蒯断臂于齐庄,弘演纳肝于 卫懿。爰逮汉之纪信、栾布,晋之向雄、嵇绍,凡在立名之士,莫不庶几焉。至于 临难忘身,见危授命,虽斯文不坠,而行之盖寡,固知士之所重,信在兹乎!非夫 内怀铁石之心,外负凌霜之节,
隋书 列传·卷三十七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云:“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吕览》云:“夫孝,三皇、 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纲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 然则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 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 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微烈于当
隋书 列传·卷三十八
古之善牧人者,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随其所便而处之,因其所欲 而与之,从其所好而劝之。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 苦为之悲,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若子产之理郑国,子贱之居单父,贾琮之牧 冀州,文翁之为蜀郡,皆可以恤其灾患,导以忠厚,因而利之,惠而不费。其晖映 千祀,声芳不绝,夫何为哉?用此道也。然则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皆在所由化 之而已。故有无能之吏,无不可化
隋书 列传·卷三十九
夫为国之体有四焉: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仁义礼制, 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无本不立,无末不成。然教化远而刑罚近,可以 助化而不可以专行,可以立威而不可以繁用。《老子》曰:“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又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然则令之烦苛,吏之严酷,不能致理,百代可知。 考览前载,有时而用之矣。昔秦任狱吏,赭衣满道。汉革其风,矫枉过正。禁网疏 阔,遂漏吞舟,大奸巨猾,
隋书 列传·卷四十一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曰: “言,身之文也,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故尧曰则天,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 著焕乎之美。然则文之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 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或离谗放逐之臣,穷途雍阏之士,道坎坷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 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
隋书 列传·卷四十二
自肇有书契,绵历百王,虽时有盛衰,未尝无隐逸之士。故《易》称“遁世无 闷”,又曰“不事王侯”;《诗》云“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礼》云“儒有上 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语曰“举逸民,天下之人归心焉”。虽出处殊途,语默 异用,各言其志,皆君子之道也。洪崖兆其始,箕山扇其风,七人作乎周年,四皓 光乎汉日,魏、晋以降,其流逾广。其大者则轻天下,细万物,其小者则安苦节, 甘贱贫。或与世同尘,随波澜以俱
隋书 列传·卷四十三
夫阴阳所以正时日,顺气序者也;卜筮所以决嫌疑,定犹豫者也;医巫所以御 妖邪,养性命者也;音律所以和人神,节哀乐者也;相术所以辩贵贱,明分理者也; 技巧所以利器用,济艰难者也。此皆圣人无心,因民设教,救恤灾患,禁止淫邪。 自三五哲王,其所由来久矣。然昔之言阴阳者,则有箕子、裨灶、梓慎、子韦;晓 音律者,则师旷、师挚、伯牙、杜夔;叙卜筮,则史扁、史苏、严君平、司马季主; 论相术,则内史叔服、姑布子
隋书 列传·卷四十四
历观前代外戚之家,乘母后之权以取高位厚秩者多矣,然而鲜有克终之美,必 罹颠覆之患,何哉?皆由乎无德而尊,不知纪极,忽于满盈之戒,罔念高危之咎, 故鬼瞰其室,忧必及之。夫其诚著艰难,功宣社稷,不以谦冲自牧,未免颠蹶之祸, 而况道不足以济时,仁不足以利物,自矜于己,以富贵骄人者乎?此吕、霍、上官、 阎、梁、窦、邓所以继踵而亡灭者也。昔文皇潜跃之际,献后便相推毂,炀帝大横 方兆,萧妃密勿经纶,是以恩
隋书 列传·卷四十五
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在,图像丹青,流声竹素,莫不守约以居正,杀身以成仁者也。若文伯、王陵之母,白公、杞植之妻,鲁之义姑,梁之高行,卫君灵主之妾,夏侯文宁之女,或抱信以含贞,或蹈忠而践义,不以存亡易心,不以盛衰改节,其修名彰于既往,徽音传于不朽,不亦休乎!